文:任泽平团队
联合发布:新湖财富
导读
中国居民财富规模多大?老百姓如何守住“钱袋子”?泽平宏观和新湖财富联合发布《中国财富报告2022》,解读中国居民财富新蓝图。
核心观点
居民财富如何测算?古往今来,经济学界对财富的认知不断演化。按照资产是否具有实物形态,可以将财富划分为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主要包括通货及存款、居民理财、股票、债券、基金、信托、保险、黄金等;实物资产以不动产为主。学界对居民财富测算方法主要分为宏观测算和微观调研。宏观测算法较为直接,易追溯和验证,但颗粒度不足,对地域、职业等难以细分。微观调研法自下而上,颗粒度高,能精准覆盖部分人群,但推测总体财富时估算成分高。本文采用宏观测算法,对中国居民财富的总量和结构进行测算,并从居民端、产品端和机构端分析中国居民财富现状及挑战。
中国居民财富有多少?
1)总量层面,2021年中国居民财富总量达687万亿人民币,2005-2021年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4.7%,财富增速远超美日。户均资产约134.4万元,中国居民财富规模仅次于美国。
2)结构层面,金融资产占比较低,实物资产占近七成。2021年中国实物资产占总财富比重高达69.3%,主要表现为房地产,全国住房市值达到476万亿元;金融资产占比30.7%,随着金融创新深化和直接融资比重提升,2005-2021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占比上升了5个百分点,但仍偏低,相比之下2020年全球、北美、西欧、亚洲(不含日本)的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分别为48%、28%、55%和64%。
3)金融资产中,现金和存款超五成。受“储蓄文化”的影响,中国居民投资偏保守,2005-2008年现金和存款曾高达78%,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深化有所下降,2021年占比仍53%,权益资产和公募基金占比约19%,资产分散性和多元化不足。与国际相比,美国、英国居民资产配置中,德国、日本金融资产结构偏保守,通货和存款占比分别为13%、26%、40%、54%。
中国居民财富面临怎样的格局和挑战?
从居民端来看,财富“马太效应”。高净值人群数量占比低但持有三成金融资产,财富增速快,偏好“私人定制”,在新经济行业、东部沿海地区的创富能力更强。相较于高净值客户,大众客户的理财知识匮乏,投资者教育亟待加强,财富需求的挖掘潜力仍大。
从产品端来看,中国居民偏向固收类资产,收益率低,抗通胀能力不足。2005-2021年存款占金融资产比重从75.8%降至49.7%,但“储蓄为王”意识仍深入人心。2021年对股票、公募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债券、信托、黄金的配置仅约7%,产品高度集中在银行体系和房地产,抗风险、分散化能力不足。
从机构端来看,2015-2021年中国资管规模从74.8万亿元上升至122.9万亿元,年化增速达8.6%,仅次于美国。“资管新规”净值化管理以来,财富管理机构表现分化,2021年银行理财、信托和券商资管的规模较2017年分别下降1.8%、24.4%和51.4%,保险资管、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市场规模较2017年上升30.8%、76.5%和120.7%。各类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客户、渠道、产品、技术等核心优势,抢滩财富管理新蓝海。但大部分机构尚未摆脱销售佣金模式,仅少数头部机构正在探索买方付费制、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
中国居民财富有六大愿景。一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潜力仍大;二是“共同富裕”背景下,大众客户的理财意识觉醒,成为待开发的蓝海;三是商业模式升级,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财富管理模式环境和土壤正在孕育;四是机构化、专业化、多元大类资产配置日趋成为居民理财的主流方式;五是财富管理与金融科技深度结合,数字化是未来大趋势;六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理财将成为财富管理的重要场景。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应关注长期抗通胀的三大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