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剪下多余的花
分赠给每一位幼小的听话者
是的,我是园丁叔叔
应当从远处看
他对着从晒台的柱子上悬挂下来的一根绳子吆喝
当绳子试图垂向花坛,又拉了回去
他开始喃喃自语
现在他怀里夹着一块木板,他往回走
他想请宣传科的熟人写上几个字
警告窥视他的花木的人
他还要领一把铁锹和一只水桶
像是领回自己的儿女
一根黑色的橡皮管子通向停水的地方
跟外人说为了自由灌溉
其实他无所谓期待
从背影看
有关园丁是什么样他都懂了
他娴熟、宁静
有人把这一切看在眼里
没有人知道他的出处
他像一个生僻的怪字那样
黄昏的太阳映照着他蹲下来拔草的动作
他像字,有一种令人难懂的意味
辉煌的工厂生活区门楼上贴着天然的大理石
首先是米饭一样的生活开始膨胀
开始出现花坛、草坪和剪草机
像还缺一件道具,于是又跟着有了
修剪草坪的人
但他不是天然的园丁
当办公楼的窗口有丝幔偷偷拉开
时间和地点
揭开一切形象之谜
他是一位不间断地填写表格的人
每一个季节,他都要在表白的一行填满黑色的灌木
某年某月在何处
他曾是寄生虫
日常生活驱赶过他
他仍然没有驱赶过在打谷场上啄食的鸭群
于是他爱把多余的米撒出去
撒在他待过的地方
清洁工人、特约编辑
教科书上的人、流浪者、踩过红地毯的人
旷工者
他是碎片
拼接在一块仍是碎片
生活区家属打碎了暖水瓶
在花坛周围
他拾取碎片后还给主人
别人的意思是不用还了
仍有零星的光斑散落在草丛之中
他是词语
园丁制服上的条条皱纹
从近处看
皱纹在折磨之处
但他不是天然的园丁
他是由演化而来
也许不是
只要像花木一般生长的生活在等待
剪去向下的枝条
园丁的形象会永远存在
他背着装有杂草和浮土的筐子
往垃圾堆方向走去
他走过人们的交头接耳之声
这时
枯萎的草往往又抽出细长的新绿
摆动在柳筐的边缘
他并不为此惊动
当有许多人围住他
他只得当众喝下浇灌花木剩下来的水
他们才互相说
工厂区来了一位园丁
以前没有见过
诗人访谈
梁小斌访谈:写作,是不舍昼夜的
文 / 梁小斌 黄玲君
问:“朦胧诗”是1970年代末出现的新诗潮,您和北岛、舒婷、顾城等人都是“朦胧诗”代表诗人。差不多四十年过去了,您能对“朦胧诗”做一个简单的评价吗?
答:我虽然从事诗歌创作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直到有一年,我到北京开会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所写的诗,总体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这个名称,最初是一部分人出于对这种新型诗的不满而加以命名的,包含着一种温和式的批评。甚至,我的好朋友顾城的诗,在他父亲顾工看来呢,虽然有欣赏的成分,但也包含着一种温和式的担忧。
在北岛的诗歌《回答》里面,首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与死的画卷。生与死,对于诗歌来说好像是一个永恒的、宏大的主题。在中外诗人的写作中,甚至成为了一个壮观的牧歌式的诗歌主题。而北岛的《回答》,除了有一定的质朴意味之外,还有了一点反思的意味。按照北岛的诗意,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按照生老病死的顺序来论生死。所以说,《回答》展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或者诗人的命运。写这个主题,北岛是率先的。我最早见到北岛的时候,表达了我的崇敬。可以说,中国的“朦胧诗”就是从那首《回答》里面,慢慢地,走出来的。然后,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诗人,才得以展现出他们自己的千姿百态。
问:晚清维新派诗人黄遵宪曾在诗作里提出“我手写我口”的诗歌主张,后来在五四时期这一观念受到胡适的推崇和重新阐发,成为促进白话新诗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对这个观念您怎么看?
答:“我手写我口”的观念,是“朦胧诗”的另一个重要的源头。但是,胡适的意思是说,要从嘴里面发出声音。这个声音呢,要能够引导人去如何行动。在我看来,作为一个人,他如何行动,甚至比他如何去想,还要重要。“我手写我口”的精神,最早不是在那些纯粹的诗篇里面出现的,比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等等,都清清楚楚地表达着中国人民在行动这样一种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