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1.东周(公元前770~221)分为春秋(公元前770~476)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
2.春秋争霸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进行争霸战争。著名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齐桓公称霸条件:(1)齐国是东方大国,具有争霸的物质基础;(2)管仲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3)“尊王攘夷”取得政治优势;(4)多次召开诸侯会盟,确立霸主地位。以上条件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之一个霸主。
4.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使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成语:“退避三舍”源于城濮之战。
5.春秋争霸的影响:给社会带来灾难,大国廉并小国,也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6.“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形成战国七雄,包括秦、韩、赵、魏、楚、燕、齐。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有齐国与魏国之间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围魏救赵),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第七课
1.生产力变革: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牛耕出现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得到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发展经济,满足战争需要,也注意兴修水利。
2.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都江堰。意义:消除岷江水患,灌溉大量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变法运动。
4.商鞅变法:措施:(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成功原因:秦孝公的支持。意义:使秦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主要阶级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第八课
1.汉字经历了甲骨文(商朝)→金文(又称铭文,商朝青铜器上)→大篆(西周晚期)→小篆(秦朝的转变)。
2.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源于夏朝,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月,战国测定24个节气,用安排农业生产。
3.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发明“望、闻、问、切”中医四诊法。
4.屈原生活在战国末年楚国,吸取民歌精华,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其代表作《离骚》为抒情长诗。其为世界文化名人“端午节”即为纪念屈原。
第九课
1.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创始人,核心思想为“仁”。教育思想及成就包括:创办私学,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等。《论语》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2.老子:春秋晚期。著有《道德经》,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主要以柔克刚。
3.墨子:战国时期,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4.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提出“春秋无义战”提倡“仁政”,资源要合理利用。
5.荀子:儒家战国时期另一位代表人物。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
6.庄子: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人,主张“无为而制”。
7.韩非:战国末期人,法家代表人,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8。孙武:春秋晚期人,兵家鼻祖,主有《孙子兵法》,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
第十课
1.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我国历史上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
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2)推行郡县制;(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文化交流;(3)统一文字为小篆,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4)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5)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通灵渠,开发南疆。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
第十一课 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或秦朝灭亡的原因:秦的暴政。
2.之一阶段为陈胜吴广起义:又称大泽乡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意义:是我历史上之一次大规模单位农民起义,具有首创精神。
3.第二阶级为项羽、刘邦起义。项羽指挥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打败秦军主力。刘邦率先进入咸阳,秦朝灭亡于公元前206年。
第十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