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倾资兴学,他希望有志之士,闻风继起,振我中华,故虽企业收盘,仍多方筹措校费,艰苦支撑,百折不挠,估计他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约达美金一亿元以上。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回馈祖国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既小且暗,办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艰苦朴素,自奉菲薄。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他家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条鱼。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尽管陈嘉庚曾是南洋成功的华人大实业家之一,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始终十分简朴。他的个人自传中写到,“我之个人家庭,年不过数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过。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万元,他无所有。”但是他极具公益心,尤其对于兴办教育,非常热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乡创办小学,1918年又创办师范学校,并设立中学,附设男女小学和幼儿园。随着他的企业的兴旺发展,他又继续在集美开办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幼儿师范等,同时也设立了科学馆(现集美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和医院等,使集美成为了系统完整的学村。
海外办学
在新加坡,陈嘉庚对于当地华侨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热心,1919年创办了规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更高学府。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南侨师范和南侨女中等学校。当时有教会请陈嘉庚捐款10万元创办一所大学,陈嘉庚慨然答应,但提出要以兼设中文课程为条件。
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10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民国13年,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国24年,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在侨居地,陈嘉庚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民国4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8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36年3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陈嘉庚一生有几个妻子
陈共有两个妻子,八个女儿,九个儿子,现在他的子孙主要散居在南洋及美国、加拿大。
陈嘉庚有几个子女名字分别是
陈嘉庚共有九子八女。九个儿子是:
长子陈厥福(1894~1989) 又名陈济民,曾就读于国立北京大学,专业地理,懂英语。曾在新加坡里峇峇利路陈嘉庚橡胶制品公司总办事处任职。
次子陈厥祥(1900~1965) 读过集美中学,略懂英语,曾在陈嘉庚橡胶制品公司任职,1945年移居香港,任集友银行经理。
三子陈博爱(1907~1944) 厦门大学肄业,好学娴文,在三宝哇陈嘉庚橡胶制品厂任职,1944年病逝于苏门答腊疗养院。
四子陈博济 过继给叔父陈敬贤为长子。
五子陈国庆 1912年5月19日生于新加坡,中、英文皆佳,1931年在陈嘉庚公司任职,直到1934年公司收盘。后任德康砖厂和集美胶园(在柔佛)经理。德康砖厂是新加坡规模更大的第二大砖厂,月产100万块砖。
六子陈元凯 毕业于新加坡华文学校和英华学校,获1924年创立的莱佛土学院的科学学士学位。
七子陈元济 毕业于道南小学,在华侨补习中学学习二年后,转入英华补习学校,完成高级剑桥学校证书。
八子陈国怀 由叶氏抚养长大,曾就读刁:新加坡海岸路Patrick学校,完成高级剑桥证书,曾在香港启德机场的启德航空学校学习,原拟去美攻读航空工程,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航运受阻未成行。
九子陈元翼 读过欧南(Qutram)路华侨工商学校,完成高级剑桥证书后,又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企业管理学士学位。
八个女儿是:
长女陈爱礼 1920年和李光前结婚。李光前和陈嘉庚既是亲。李光前光绪十九年(1893)出生于福建南安芙蓉。青年时往新加坡经商,
三女陈爱蕙 丈夫是PohTeng-kok。
四女陈秀满 嫁槟榔屿温凯鸿,温凯鸿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在佳年轮胎任职。以后在三宝哇橡胶厂工作。战时日军占领马来亚期间,温凯鸿死于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