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王文:重新发现俄罗斯,社会稳定性超乎想象人大重阳王文:重新发现俄罗斯,社会稳定性超乎想象
我在克里米亚、符拉迪沃斯托克看到的风景,非常美。但如果能够改变那里的道路狭窄、网络较慢、酒店老旧、餐厅多样化不够等问题,旅游收入还将大增。
在这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大力发挥市场经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但我接触到的多个俄罗斯城市官员,似乎更重视联邦政府的预算转移支付。
事实上,只要改善更多基建,就能吸引更多投资,接着就会出现巨大的经济增长。“基建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
第二,建议俄罗斯改善营商环境,开放远东市场,引进亚洲资本。
亚洲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最重要的对外投资区域,尤其是中国资本。建议俄罗斯在劳务签证、项目推广、税收政策、法务环境等方面做出巨大的改革。
我很奇怪,每当我到一个俄罗斯的城市,入住当地酒店时,就被要求落地签证。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奇怪规定。
要感谢俄罗斯外交部、俄罗斯瓦尔代俱尔部、俄罗斯驻华使馆朋友的帮助,给了我一年多次往返俄罗斯的签证。
但是我曾与多位俄罗斯外交部官员建议,中美关系即便如此紧张,但美国政府仍每年发放200万普通中国人“十年多次往返”的签证。
一位俄中商务友好人士对我解释,这是安全问题。我很好奇,自信的俄罗斯人难道在21世纪还不相信来俄罗斯的中国人是在帮助俄罗斯发展吗?
在由中国公司承建的勘察加疏浚项目中,我感动得要落泪,那个“寒苦之地”,一批中国公司的年轻人仅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将近7公里、深度-30米、宽度200米的海道疏浚工程。
那个辛苦、困难、极富挑战、且对俄罗斯北极航道的天然气运输极其重要的疏浚项目,没有任何一家欧洲公司愿意承担。
过去30年,中国公司、中国人给俄罗斯带来的合作、是贸易、是建设、是友谊。一些俄罗斯媒体或学者对中国的怀疑或防范,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第三,强化中俄之间的人文交流往来,真正让下一代熟悉对方。
目前,约有10万中国人在俄罗斯从事商贸、基建、农业等工作,为中俄合作做出巨大贡献。在中国的俄罗斯不到1万,主要也是从事商贸工作。
中俄合作还需要更多工程师、科学家、社会学家、学者、艺术家、文学家,等等。这些年,有赖于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年均5次的会面,中俄战略合作与政治信任不断加深,但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的合作还须不断跟进。两国社会需要更多了解彼此的电影、小说、戏剧、建筑、科技、学术思想等等。
中俄年轻人加深认识彼此,产生更多亲近感,更多了解相互的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将会有助于提升两国的金融合作与货币使用。
中俄金融和经济合作,目前最紧迫需要提升的,是进一步在双边贸易中使用本币,进而在结算支付体系上摆脱过往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2022年中俄贸易本币结算的比例有可能达到45%,甚至60%,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中俄两国的关系不能重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大国争斗”的老路。中俄之间需要永久和平、互信,走向人类合作、互信、尊重的文明新时代。这就需要有更多高层次的专家来构建。我们这些智库学者也是责无旁贷。
第四,建议俄罗斯强化“向东看”的意识,将其真正转化为融入欧亚一体化的行动。
普京“向东看”政策是正确的。但是,最高决策层提出“向东看”的紧迫感,似乎并没有转化为足够快效率的“向东行”行动。
正如我参加东方经济论坛提交的会议论文《21世纪是远东的世纪》所说,远东代表着中国、东盟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集体崛起与一体化进程。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的远东经济圈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50%以上的份额。
远东正在形成世界最大的工业制造带,中日韩东盟之间形成跨境劳动分工的国际格局,出口总额已超过欧盟和北美的总和,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财富转移正在转移至远东。远东正在成为智能革命的创新高地,使越来越多的人才被远东所吸引。
17世纪彼得大帝曾到欧洲学习技术,当时欧洲也才刚刚崛起,当时俄罗斯人的谦虚与勤奋,最终造就了近代俄罗斯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