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金消费市场来看,周大福珠宝集团回应《中国新闻周刊》,周大福的零售金价在过去一个月的变动幅度维持稳定,周大福的零售金价参考了国际黄金价格,再按照汇率折算成人民币。虽然过去几个月国际金价下跌,但由于人民币汇率也有所下跌,所以国际金价的跌幅没有充分反映于内地的零售金价上。10月24日,周大福零售金价为足金502元/克。
汇率是影响内外盘价差的关键变量。今年来离岸人民币汇率跌破7.3。中国一直是黄金进口大国,徐颖透露,在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加时,黄金进口会受到一定限制,加上投资者购买黄金对冲风险的需求存在,导致国内黄金相对外盘有一定溢价。
王彦青也认为,计价方式是主要影响因素。“国外黄金以美元计价,国内以人民币计价,近期人民币贬值幅度大,用更便宜的币种计量黄金的价格,自然会显得更高。”
“溢价可能还会维持一段时间。”徐颖指出,“直到人民币贬值压力释放、汇率企稳,国内外黄金价差才会逐渐缩小。”从上海-伦敦金价差来看,9月溢价已达近六年来的最高月度水平。
另一方面,国内黄金需求也是境内外金价溢价的驱动因素。近几个月的上游实物黄金需求一直保持强势。9月,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出库量达到了180吨,环比增长8%,连续五个月环比上升。世界黄金协会称,黄金行业上游历来会在国庆假期前积极补货,目的是为了准备十一黄金周的传统黄金销售旺季,同时稳定的金价也促进了上游需求。
中国黄金进口大涨
欧美投资者抛售黄金,而中国等亚洲国家则保持了对黄金的消费热情。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自4月底以来,已有超过527吨黄金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和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的金库流出,而据彭博社报道,目前满足亚洲需求的大部分贵金属来自CME运营的金库。
中国和印度连续多年位列世界黄金消费国的前两位。受上半年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国黄金进口量从6月开始恢复,根据海关总署数据,7月,中国黄金进口量达178吨,较上年增加111吨,是自2017年以来最高的7月进口量。8月,这一态势延续,黄金进口量超过183吨。
黄金有投资需求,也有消费需求,它具有“跷跷板效应”。王彦青认为,当黄金投资者抛售大量拥有的金条和黄金,金价下跌,消费者则会倾向于买入黄金。“投资低消费就高,会达到动态平衡。而黄金消费大国是中国和印度等东方国家,导致欧美的黄金沉淀到这些国家的民间,从这个角度来说是黄金东流。”
业内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黄金实物持续从纽约、伦敦、苏黎士等黄金市场流向亚洲国家和地区,呈现所谓的“西金东移”格局,这种现象是由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对黄金实物的持续需求决定的。
据统计,我国和印度连续多年位列世界黄金消费国的前两位,尤其是我国,随着我国民间消费、工业用金、投资需求不断提高,黄金需求快速增长,从2013年开始,我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黄金消费国。
中国人对于黄金的偏爱早已为世人所知。2013年国际金价大跌时,中国大妈在国外疯抢黄金而“一战成名”。在中国加入世贸后,黄金市场不再统购统销,转为自由流通,黄金需求逐渐增加,此后中国一直保持黄金净进口状态。
今年上半年,由于国内疫情等因素影响,黄金首饰消费量一度下滑。不过,近期一些珠宝商披露了最新的经营数据。10月14日,周大福发布公告称,截至9月止的3个月里,集团零售值同比增长26%。10月18日,六福集团发布,从2022年7月1日至9月30日,六福集团整体同店销售同比增长40%。
业内人士认为,全球对以首饰为主的实物黄金投资仍保持较高的热情,意大利等欧洲地区对全球高端市场首饰出口量增长显著,国内在七夕和国庆期间首饰金的销售也相对较好,推动全球黄金市场交易规模扩大。
周大福珠宝集团回应《中国新闻周刊》称,2022年7至9月,周大福黄金首饰及产品类别在内地的同店销售较去年同期上升9.4%,其中,受年轻消费者欢迎的周大福·传承系列占黄金产品零售值的约四成。
国庆等节假日是传统的婚庆旺季,推动婚庆类黄金首饰销量走俏。老凤祥市场部总经理王恩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年轻消费者看重黄金饰品的品牌、设计和服务,老凤祥推出“凤祥喜事”婚嫁系列产品及主题店来吸引消费者。根据老凤祥2022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公司实现营收337.4亿元,同比增长6.80%;归母净利润8.9亿元,同比下降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