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颖认为,价格变动对珠宝商的经营情况有两方面影响。“珠宝商盈利模式是赚中间加工费用和品牌溢价,利润与交易量及溢价呈正相关,当黄金价格上涨时,消费者看涨金条,购买金条增值的需求增加,而首饰类则会减少购买;黄金价格下跌时,消费者则会倾向于购买首饰。因此金价变动对于珠宝商的影响并不是固定的。但整体而言黄金上涨周期中,珠宝商盈利会受益于黄金关注度和购买量的增加。”
面对亚洲持续强劲的需求,如何保证上百吨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交易?由于亚洲和欧洲交割方式的不同,黄金此前在全球范围内流通较为缓慢,加上近期国际物流受阻,也给跨国贸易带来挑战。
熟悉行业的人士介绍,近年来,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后,顺畅的实物黄金流通机制也为“西金东移”格局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2014年前,中国黄金进口通过一般贸易形式开展,黄金进口主体以大宗商品贸易向海关申报入境的方式采购黄金实物。在2014年9月,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国际板,国际黄金供货商可以将黄金实物在上金所国际板平台卖出,进口主体通过国际板平台买入后向海关申报进口。同时,上金所也推动国内黄金市场与国际市场标准对接,为黄金实物的流通提供便利。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对《黄金及黄金制品进出口管理办法》做出了修订,对黄金进口业务进行了进一步改革,便于了黄金进口业务的开展。上金所的会员主体也不断扩展,目前共招募了98家国际会员,主要来自新加坡、瑞士、英国等国,包括国际主要黄金生产企业、精炼商、和外资银行。
中国于2016年试点开展黄金及黄金制品进出口“非一批一证”准许证,海关总署将纸质申报转为电子申报,上金所也对黄金实物外包装要求进行了优化,通关时间由最初一天缩短至3小时。
“黄金东流”是常态
除了中国之外,印度等亚洲国家也是黄金消费的大国。
印度私营银行科塔克-马亨德拉银行全球交易和贵金属总裁谢卡尔·班达里曾公开表示,中国和印度约占全球黄金进口总量的 50%。在印度的婚礼季和中国的农历新年期间,若对实物黄金的需求增加,将利于黄金市场稳定。
黄金在印度有悠久的宗教文化历史。印度最古老的诗歌集、印度传统文化源头《梨俱吠陀》就有对于黄金的推崇,在印度教神话中,金胎(hiranya-garbha)孕育了整个宇宙。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在节假日购买黄金已经是印度的习俗。印度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排灯节(Diwali)通常在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其首日Dhanteras是庆祝财神的日子。在这天,人们会购买黄金、白银等珠宝首饰,以纪念财富女神拉克希米,祈求来年的繁荣。
更现实的原因是,印度的银行储蓄业务目前仍未普遍渗透到广大农村地区,很多人视黄金为替代储蓄手段。对黄金的宗教文化依赖,叠加黄金在印度巨大的实用属性,使得很大一部分印度人选择将黄金作为财富保障。
黄金在印度经济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印度消费的黄金中有75%被用作了珠宝饰品,而印度珠宝行业对出口、就业贡献巨大。2020~2021财年,黄金珠宝的出口额在印度总出口额中占比高达14%,黄金出口额又占其中的1/3。
过去十年来,尽管印度卢比兑换黄金价格上涨了400%,印度消费者对黄金热情却依旧不减。黄金对于印度人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从女孩出生开始,很多印度家庭便开始为她准备“Stridhan”(黄金嫁妆)。在印度,越高的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嫁妆标准越高。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60 年至 2008 年间,95% 的女性家庭都支付了嫁妆,每次婚姻的嫁妆往往相当于女方家庭数年的收入,使其背上沉重负担。
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印度全年黄金进口量同比增长超过100%,达925吨,是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它还预计,由于印度人口结构的推动,在未来十年中,印度每年将可能举行1500万场婚礼,其中过半数的新人年龄都不到25岁,这意味着更广阔的黄金市场。
亚洲不少国家对于黄金有着类似的文化热情。在越南,春节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每年大年初十是“财神日”,越南人会购买黄金祈求新年带来财富。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2021年越南黄金需求总量为43吨,同比增长8%,成为东南亚地区黄金消费量最大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