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高别只想到饮食,这12类药物可能是“罪魁祸首”
谈到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表面上坚强的男子们内心也会为之一颤,这一颤带着三分害怕、三分疼痛和四分辛酸无奈。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越来越年轻化,而在这一届青年人中,有多少是因为宴请招待拼酒应酬而吃吃喝喝出来的?不过今天咱们不老生常谈说饮食,来聊聊由药物引起的高尿酸血症。
我们知道,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异常综合症,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非同一日的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就称之为高尿酸血症。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就会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结晶并沉积,诱发的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称之为痛风[1]。尿酸来源于食物和内源性嘌呤代谢,通过肾脏和消化道排泄。在代谢正常的人体内,尿酸的生成和排泄之间存在一个平衡,但凡尿酸生成过多或尿酸排泄减少都会造成高尿酸血症。而在临床中应用的一些药物,也会影响尿酸的生成或排泄,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甚至可造成痛风发作,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药物需要注意吧。
一、利尿剂
利尿剂中的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是临床中最常见导致高尿酸血症的药物。在心内科和呼吸科,对于维持出入量负平衡的患者而言,利尿剂的应用十分普及。利尿剂通过2个方面影响尿酸水平。一方面应用呋塞米、托拉塞米、氢氯噻嗪等药物减少血容量,增加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另一方面由于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和尿酸会竞争排泄,进而减少尿酸排出。利尿剂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呈剂量依赖性,多见于长期或大量使用利尿剂者。因此,在处方利尿剂的同时需注意患者血尿酸水平及有无痛风发作。
对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患者不推荐单独应用袢利尿剂或噻嗪类利尿剂,在众多降压药物中,血管紧张素II受体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ARB)中的氯沙坦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可促进尿酸排泄,可以优先选择[1]。
二、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十分广泛,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糖尿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ASCVD)的预防等等,都离不开它。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也是有目共睹。阿司匹林对尿酸排泄的影响和使用剂量相关,小剂量阿司匹林会升高血尿酸水平,大剂量阿司匹林则促进尿酸排泄进而降低血尿酸水平。而临床常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对这类患者在监测阿司匹林出血风险的同时还需要监测血尿酸水平,避免高尿酸血症或痛风。
对冠心病或糖尿病患者而言,应用阿司匹林的同时通常还会处方调脂药物或降甘油三酯药物,推荐首选非诺贝特和阿托伐他汀,能在调脂的同时促进尿酸排泄。
三、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能控制心率,是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之一,也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金三角”之一。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可,肾脏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因此尿酸的排泄量减少,血尿酸水平增加,痛风的风险也会增加。在冠心病或心衰患者中,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联用十分常见,这个组合会大大增加高尿酸血症的发生,需提高警惕。
四、喹诺酮类抗生素
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多应用于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感染,也被称为“呼吸喹诺酮”。喹诺酮类抗生素与尿酸竞争肾脏排泄、造成肾脏机械系损伤及肾小管分泌功能紊乱,也会引起尿酸升高,但其引起高尿酸血症的机制尚不明确[2]。需要注意的是,对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通常会应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使尿液pH值控制于6.2~6.9,从而减少尿酸性肾结石的发生。但对于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不建议碱化尿液,因为喹诺酮类药物会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下在肾小管析出结晶,造成肾脏损伤。
五、抗结核药物
我国结核的发病率很高,应用抗结核药物患者基数众多。在抗结核药物中,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均会增加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吡嗪酰胺的活性代谢产物吡嗪酸和乙胺丁醇都会和尿酸竞争肾脏排泄通路,减少尿酸的排出,造成高尿酸血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