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动脉硬化是常见且致命的并发症。糖尿病发生动脉硬化的类型为门克伯型(Monckerg)硬化,这种硬化主要发生在肌性动脉,引起脏器缺血而导致脏器损害。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死亡病例中,因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死亡比例超过50%[1]。因此,是否能在降糖同时兼顾动脉硬化的预测,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方向。

传统检查方法 VS 新型检查方法
对于动脉血管病变,传统检查方法有体表或血管内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及血管造影(DSA),虽然可以发现血管内的粥样斑块,但是只能检测血管病变的中晚期,且其中的有创检查不仅操作不方便、耗时长,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本文主要介绍了两种现在较为常用的动脉硬化检查方法,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踝臂指数(ABI),与传统的检查方法相比,不仅无创、耗时短(3-5分钟),而且还能发现血管功能性病变,及时发现早期血管病变,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控制疾病进程。(图1)

图1 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展过程
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
所谓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是指脉搏波在动脉的传导速度,测定原理如图2所示。动脉弹性降低,脉搏波在动脉系统的传播速度就会加快。ba-PWV的数值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但是病理性的动脉硬化会使其数值显著增加。
近年来,由于ba-PWV与动脉僵硬程度的这种正相关性,再加上其测量方法简便易行而又没有创伤,所以被作为评估动脉僵硬度的一个指标广泛应用。ba-PWV可以良好地反映大动脉的扩张性,其测量数值越大,则动脉的扩张性越差、僵硬度越高、弹性越差。

图2 ba-PWV检测的原理
2020年,一项来自北京小汤山医院的调查数据显示,ba-PWV可能是新发2型糖尿病(T2DM)的有用且独立的预测指标,在年轻人和吸烟者中尤其明显[2]。
与之相似,一项中美合作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显示,ba-PWV与新发糖尿病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按SD增量计算,OR为1.33; 95% CI为1.13,1.56)[3]。
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检测相比,ba-PWV最能预测脑微血管疾病。该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为腔隙(LACs)、白质高信号(WMHs)、脑微出血(CMBs)和血管周围间隙(PVSs) [4]。
以上研究说明,ba-PWV不仅是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双向预测指标,也在糖尿病所引发的脑血管疾病的检测中极具应用价值。
踝/臂指数ABI
踝/臂指数(ABI)为踝部动脉收缩压和双侧臂动脉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是一种简单且无创筛查外周动脉疾病可靠的方法。2006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在下肢动脉疾病指南中,将患者按ABI值分为正常、临界、轻中度及重度四级,各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依次为1.2%,2.1%,4.0%及10.8%。ABI结果异常代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风险较大,如图3所示。

图3 ABI的检测原理
ABI在判断T2DM患者是否早期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学者以2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ABI在诊断T2DM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其中检出ABl<0.9者60例,占21.4%;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组与正常组比较,前者的年龄大、病程长、餐后血糖、脉压差、吸烟率和合并冠心病率明显增高,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明显降低。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TG、HbAlc是影响ABI的独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