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义明教授|中国特色,全球智慧——中国糖尿病管理现状及展望
2020年宁光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多因素校正分析显示,无论是在全体人群还是在强化治疗组或一般治疗组, HbA1c变异的三个参数与总死亡均显著相关,HbA1c水平及变异性是T2DM全因死亡的预测因子。我国饮食中碳水化合物饮食占了大部分,碳水化合物在摄入后将导致血糖迅速升高,影响血糖峰值的高低[15],这也是我国T2DM患者餐后血糖比例高的原因之一。
有研究表明,餐后血糖>11.1 mmol/L是心血管疾病、肿瘤及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16],而遗传因素致使β细胞功能较差,内脏脂肪更多。这就要求中国T2DM的管理策略紧随全球步伐的同时也独具中国特色,早期防治、兼顾餐后血糖控制、提高HbA1c达标率、保护β细胞功能和减少内脏脂肪比例。可概括为9个字:早治疗、顾餐后、重达标。
“中国特色”血糖管理取得的成果
在T2DM治疗与管理的道路上,中国学者不断探索和突破,一路高歌,硕果累累。《2020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1]首次将HbA1c纳入诊断标准中,以HbA1c≥6.5%作为切点,辅助糖尿病的诊断。新指南也明确提出,将HbA1c控制作为第一目标,再考虑综合获益,对于未合并ASCVD风险的患者仍需及时起始胰岛素治疗,保证血糖尽早达标。
中国共识对胰岛素的使用更加积极,起始治疗便可选择预混胰岛素。BEYOND III/FPG GOAL研究是首个在中国T2DM患者中比较三种不同空腹血糖目标值对HbA1c达标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中国T2DM患者的最佳FPG目标范围是3.9-6.1 mmol/L,该目标在提高HbA1c达标率的同时,将低血糖风险最小化。
2019年《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的专家共识》[17]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血糖水平选择适合的降糖药物,当HbA1c≥8.0%时,可选择降糖能力较强的药物,如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及胰岛素等。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基线HbA1c>8.5%起始预混胰岛素相比基础胰岛素疗效更好[18],且低血糖风险更低[19]。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在T2DM患者起始、强化和转换的实践指南建议,基线餐后血糖增幅>3 mmol/L推荐起始预混胰岛素[20]。胰岛素有效降低HbA1c,及时起始胰岛素治疗可长期且平稳地控制血糖。而中国T2DM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更适合“双相赋能”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同时控制空腹及和餐后血糖,对于HbA1c>8.5%或餐后血糖增幅>3 mmol/L的患者推荐起始诺和锐®30。
“中国特色” 与“全球智慧”的融合及展望
中国T2DM患者具有β细胞功能较差、餐后高血糖比例高、合并中心性肥胖多、HbA1c达标率低等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学者紧跟全球先进理念,融合全球智慧临床经验,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中国特色策略。尽早进行疾病的防治,提高HbA1c达标率,兼顾餐后血糖,保护β细胞功能及减少内脏脂肪。这一管理特色不仅对中国人群,也对东亚/华裔等具有相似特点的患者有益。未来的研究可能将聚焦于人工智能、肠道微生物、环境和异常的交互作用、精确血糖及胰岛素抵抗调节网络等,这些研究也将继续为中国及全球糖尿病患者带来福祉。
★专家简介★

母义明 教授
-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