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池的“氯味”不代表干净,反而可能是污染的信号
盛夏时分,跳进泳池的清凉无疑让人心旷神怡。但那一池清澈的蓝水,真的干净如表面看上去那么纯净吗?
作为一名研究公共空间病菌传播的免疫学家和传染病专家,我常常提醒人们,娱乐活动背后也潜藏风险。我甚至开设了一门名叫“休闲感染学”的课程,专门讲解这些风险及如何防护,同时努力不让学生变成惧菌症患者。
游泳,尤其是在公共泳池和水上乐园,总有它独特的风险:从轻微的皮肤刺激,到令人不适的胃肠道感染,层出不穷。但游泳的好处同样不可忽视,它不仅能强健体魄,还能带来社交与心理的放松和愉悦。只要掌握一点知识,保持一点警惕,你完全可以安心享受水中的自由,而不用总担心脚下藏着什么看不见的危险。
每年夏天,新闻和社交媒体都会热议公共泳池的卫生问题,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
氯是最常见的泳池消毒剂,确实能杀死许多病原体,但它并不是一触即杀,更无法对所有细菌都奏效。美国疾控中心每年都会发布泳池相关疾病的预警。202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15年至2019年,美国发生了超过200起与泳池相关的疾病暴发,波及3600多人,症状包括皮肤感染、呼吸道问题、耳部感染以及胃肠道不适。虽然大多数感染后果不算严重,但仍然会破坏你的假期与好心情。
即便是严格加氯的泳池,某些顽固病原体依旧能存活几分钟到几天。
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隐孢子虫。这种微小寄生虫会引起严重的水样腹泻,它有坚硬的外壳,可以在加氯的水中活上整整十天。当有人带着腹泻进入泳池,粪便中微量的病原体会进入水里,另一位游泳者哪怕只吞下一点点,就可能被感染。而这一切肉眼完全无法察觉。
另一个常见元凶是铜绿假单胞菌,会引发热水浴皮疹和游泳性中耳炎。病毒如诺如病毒和腺病毒同样可以在泳池水中徘徊,随时造访下一个受害者。
不仅如此,游泳者自身也会把汗液、尿液、皮脂和脱落的皮屑带进水里。这些物质与氯发生反应,会生成一种叫氯胺的化学副产物,它们可能对健康有害。而你熟悉的那股刺鼻“氯味”,其实就是氯胺散发的气味。
一个鲜为人知的真相是,真正干净的泳池并不会有浓烈的氯味。如果你走近泳池就闻到一股刺鼻气息,这可能不是干净的标志,而是水里充斥着汗液、尿液和其他污染物的危险信号。
那么,如何在公共泳池里尽量安全?其实,只要泳池管理者和游泳者都遵守一些简单的预防措施,大多数风险都可以大大降低。虽然泳池里的细菌不至于要命,但谁也不愿意在宝贵的假期或美好的夏日里,被困在厕所里。
想避开这些讨厌的细菌,你可以记住这几件事:
* 在下水前先冲个澡,一分钟就能冲掉大部分皮肤上的污垢和油脂,避免影响氯的效果。
* 如果你生病了,尤其是腹泻或有伤口,千万别下水。病菌会在水里迅速扩散。
* 尽量别吞咽泳池水,能少一分风险就少一分。
* 得了隐孢子虫感染后,即便腹泻已经停止,也要等足足两周再回到泳池。
* 多带孩子去上厕所,避免“意外”发生在水里。换尿布要远离泳池,防止粪便污染。
* 游完后仔细擦干耳朵,减少游泳性中耳炎的风险。
* 如果有开放性伤口,最好别下水,实在要游,也要用防水绷带严实包好,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
* 最后,游完一定再冲个澡,把水里可能沾上的病菌彻底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