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再关心“新闻”了
全球新闻回避现象激增,人们因信息过载与负面情绪选择远离新闻。研究显示,42%的美国人和46%的英国人因心情低落或无力感而主动避开新闻,寻求内心平静。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然而,恰恰是这种便利,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关掉电视、卸载新闻应用,甚至彻底与新闻“绝缘”。他们并非对世界漠不关心,而是试图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中,寻找一丝内心的宁静。
Mardette Burr,一位来自亚利桑那州的退休老人,八年前就告别了新闻。她回忆说,以前半夜两三点,她常常因为世界上某件无力改变的事件而焦虑难眠。“现在不看新闻了,那种压迫感消失了,我不再整夜辗转反侧。”她的故事并非个例。路透社新闻研究所的年度调查显示,全球新闻回避现象创下新高。2025年,近50个国家的调查中,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经常或偶尔回避新闻,相比2017年的29%,这一数字显著上升。美国和英国的情况更为突出,分别有42%和46%的人选择远离新闻。
为什么人们选择“逃离”?原因各异,但情绪负担是最常见的答案。很多人表示,新闻的负面基调让他们心情低落,甚至筋疲力尽。战争、冲突、灾难的报道铺天盖地,仿佛无处可逃。更令人沮丧的是,许多人觉得自己对这些信息无能为力。Julian Burrett,一位英国营销专家,自疫情以来就刻意与新闻保持距离。他坦言,过去自己几乎对负面新闻“上瘾”,如今他删掉了手机上的大部分媒体应用,甚至在Reddit上创建了一个名为“新闻回避”的小组,分享减少新闻摄入的心得和方法。
还有人选择更温和的方式。一位受访者表示,他每周只浏览一次新闻,既保持了解又不被情绪绑架。一位马里兰州男子则坦言,最近的政治事件让他愤怒不已,他只能通过快速浏览标题来设置心理边界。显然,新闻不仅传递信息,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心理学教授Roxane Cohen Silver多年来研究危机报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她发现,无论是9·11事件、新冠疫情,还是气候灾难和枪击事件,过量接触新闻,尤其是通过电视和社交媒体,会显著增加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症状。“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涌来,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让人们随时暴露在负面内容中。”她指出,触目惊心的图像尤其容易引发心理困扰,而如今,这些画面往往在新闻编辑室之外自由传播,难以控制。
面对这一现象,网络上涌现出许多关于“健康消费新闻”的建议。人们开始尝试为信息摄入设置“护栏”:关闭推送通知、订阅简讯、限制社交媒体使用时间。Silver自己就采取了这样的策略,她选择在线阅读文字新闻,避开视频和电视报道。“我看不到任何心理或生理上的好处,去看那些令人不安的画面。”她建议大家设定固定的时间段来获取信息,而不是让自己沉浸在无休止的新闻流中。
明尼苏达大学明尼苏达新闻中心的主任Benjamin Toff在其著作《回避新闻》中深入探讨了这一趋势。他区分了两种行为:完全回避新闻和适度限制消费。他认为,适度控制新闻摄入是“完全健康的”。“我们生活在一个24小时都能接触新闻的世界,但这不意味着你必须无时无刻被信息淹没。”Toff说。然而,他也担忧,长期回避新闻可能加剧社会分化,尤其是年轻人、女性和较低社会经济阶层更容易完全退出新闻领域。这不仅让人难以理解复杂事件,也可能削弱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度。
新闻回避的浪潮还在持续。有人在寻找平衡,有人彻底告别,而背后的原因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愿望:在信息洪流中,守住内心的平静。或许,正如Mardette Burr所说,少看一点新闻,就能多一分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