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固定资产处置人为因素和随意性较强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置固定资产时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和随意性。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囿于单位性质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对资产产权关系不清、资产管理意识不强、对资产处理的态度不够正确,在实际管理中,将固定资产视为单位自身的“私有”财产,忽略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国有属性。在处置资产时,处置行为相对随意,具体如何处置常凭自己意愿。不仅如此,在资产处置中还对其进行“自行定价”,无评估、无审批、无鉴定。这一行为不仅难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还容易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存在潜在的产权纠纷和隐患,加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风险。
3、固定资产监管乏力
当前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缺乏对固定资产的有力监管。实际上,资产的处置有盘盈和盘亏两种情况。相较而言,固定资产的盘亏普遍受到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视,而对盘盈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并不严格。甚至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对固定资产的登记不及时、不严格,导致其在面对固定资产盘盈时,选择将其设为“账外资产”。此外,很多盘盈的固定资产实际上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盘盈资产,而是由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约束所导致。
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囿于体制影响和自身属性等因素,行政事业单位旧有管理模式的不良影响难以短期内消除,导致该类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尚不健全,不仅资产核销等处理不及时,而且在处理过程中存在“三无”情况,即无评估、无审批、无鉴定。此外,固定资产的使用、处理过程中人为意识较重,监管力度也不高。这些问题使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风险的形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较大风险的首要原因是单位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知度有限,重视程度不足。固定资产资金占用额较大,与盈利无关,甚至并不用于单位的实际经营,只需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再加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固有性质和传统的内部管理模式的影响,共同导致单位管理者等相关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主动性和严肃性。
其次,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风险隐患。实际上,财务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一脉相承。然而在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中,财务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甚至存在一定的脱节。比如,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资产调用、借用的现象,使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实际处于相分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