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国人民族意识的增强,对国货的热情也是异军突起,比如在2021年郑州720暴雨后,鸿星尔克“野性”捐款5000万,引得国人一度对它“野性消费”。
相反,有些国外品牌不仅没有这样的贡献精神,反而一度站在中华民族的对立面,让国人的抵制情绪高涨,甚至表示:少买,甚至不买。
国外品牌与国货成为了两个鲜明的代表,但是有一个在中国的发展称得上“王者”的老品牌,却突然以40亿的成交价卖给外资,它就是“苏泊尔”。
这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买卖后,品牌时来运转
值得一提的是,炊具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行业一般需要大量劳动力,对技术以及设备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弱,因此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也就是说,炊具行业如果没有核心创新技术的展现,在一成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劳动成本的提高,企业会出现品牌溢价、生产线的转移等问题。
而当初还是国内品牌的苏泊尔正是遭遇了这类风险。
2004年,在美的、九阳等品牌未在市场上形成割据局势之前,苏泊尔在压力锅方面已经占据市场消费额的49%,称得上一家独大。此后,苏泊尔更是将自身产品发展到了电饭煲、电磁炉等等。
那时,苏泊尔的年产值已经破亿,家家户户几乎都能看到苏泊尔电器的身影,它一度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品牌,成了国人生活的必需品。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泊尔决定搏一搏,做好了“上市”的准备,但谁也没想到,它的“上市”虽然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但也让企业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
同年,苏泊尔上市后,苏泊尔的年收益达到了21亿,不仅是国内首家上市的厨电品牌,还是中国最大的厨电制造商,以及全球第三家大小家品牌。
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一帆风顺,但对于苏泊尔来说,已经到达了发展的“天花板”,出现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包括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人工成本剧增以及产品积压等。
换句话说,苏泊尔如果想扩大销量,就必须增设新的生产线,但是国内劳动力成本已经不似之前,要是提价,势必会因为品牌溢价等而降低销量,苏泊尔要想活下去,必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万般无奈之下,苏泊尔的创始人苏增福作出了“抛售股票”的决定,同时寻找国外成熟技术的支持,也就是寻求外资企业购入股票,简称“外企合资”。
因此,当时虎视眈眈的法国企业——SEB集团,成了苏泊尔的备选。
这家法国SEB集团是国际上的炊具行业巨头,无论是技术、资金还是综合实力,都远远超过当时的民营企业。因此,它作出涉足中国市场的计划时,便已经对中国企业造成了难以控制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