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增福复员后,在村里的供销社兢兢业业地工作,日子安安稳稳,而他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平步青云,得到上司的赏识后,他当上了镇上农机厂的厂长,同时也是玉环县压力锅配件厂的厂长。
这时,苏增福已经39岁了,按老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他已经改变自己的命运,算是人生赢家了,但他仍没有放弃前进的步伐。
那时,国内的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各地的人们纷纷都响应国家的号召,走上了下海的道路,尤其是沿海城市的有志青年,当然也不会放过这次的大机会。
当时的苏增福也是想抓住这次机会,再加上国家对乡镇企业有一定的帮扶政策及经济补贴,大大提高了他的信心。
经过厂里领导集体协商后,苏增福奔波了数天,终于与当时国内压力锅行业的领军人物——双喜达成合作关系,开始做压力锅的相关配件。
但他随后又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贷款近200万元,开设了一条压力锅的生产线,在做压力锅配件的同时,也着手自产自销。
其实,当时的沈阳双喜企业已经占据70%的市场,称得上行业内的老大。其与苏增福的压力锅配件厂达成合作后,也足够让他赚得盆满钵满。但很显然,苏增福的志向不止于此,他要获取更大的成就。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苏增福想的那样一帆风顺。
首先是品牌的问题,双喜已经是国内的老牌企业,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其消费者的忠诚度并非新生品牌一朝一夕就可以撼动。
对此,苏增福倒是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打算通过双喜的品牌,出售自己的产品,也就是俗话中的“卖羊头挂狗肉”。
可惜,双喜表示:如果想要用我家的品牌,必须给我300万元的商标费,否则免谈。
这“狮子大张口”的要价,令苏增福无可奈何,不得不另谋他法,但方法还没想到,又陷入了新的麻烦。
那时,由于国内物价的高速攀升,国家只能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也就是“价格双轨制”(同种商品的价格有国家统一定价与市场调节价并存的制度)。
双喜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只需要花费2700元的价格就能买到一吨铝锭,但是苏增福如果从市场价入手,需要花费1.6万元。
这样一来,成交价会随着成本价的增加而提高,不利于新生品牌快速占据市场,甚至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难道苏增福只能就此放弃吗?当然不,他将“独立门户”的想法暂时搁浅,带领工人们埋头苦干,试图寻找另一种性价比高的原材料,并努力发掘压力锅的新技术。
1992年,国家正式取消了“价格双轨制”,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为苏增福的企业带来了很多销量。虽然最初的压力锅上是冠上了“双喜”,但在后来,他还是贴上了“玉环”二字。
一开始,双喜认为苏增福的“玉环”牌压力锅的兴起,应该掀不起大风浪,但没想到仅一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