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郑湘琪】清晨用烤箱做一顿精致的早餐,标配牛油果和奇亚籽;中午戴上健身手环和运动耳机,打卡今日的刘畊宏健身操;晚上预约好热水,涂上浴盐洗去一天的疲惫……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有了一套自己的“养生指南”,也倾向于在健康类产品上“豪掷千金”。购物车之变折射着消费升级的趋势,也反映出人们的健康意识持续提升。
搭准消费者的脉搏,各类厂商大秀“肌肉”推出花样繁多的健康类产品。但兴致勃勃买回来,没用几次就放在角落吃灰,成了不少消费者的难题。究其原因,部分产品实用性低,使用流程复杂,且使用场景受限。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打上健康标签就真的能让生活健康?到底什么样的健康,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呢?
健康科技“迎面而来”,救急还是趋势?
近年来健康产业迅速爆发,究其背后原因,除了疫情对公众来了一场深刻的健康教育,还有消费者开始追求情感价值的满足。对于消费者而言,想要购买的不仅是一项健康功能,一款健康产品,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与场景体验。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人们消费需求的升级,不仅为行业带来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当下有的产品以健康为“噱头”吸引流量,但其背后的技术含量却难以支撑卖点,更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直至被贴上“智商税”的标签。
近几年,不少产品依靠“伪健康”概念收割一茬又一茬的“韭菜”。像是除甲醛魔盒曾备受热捧,但专业机构经检测发现,若是在房间内使用,单个魔盒的甲醛净化能力有限。相关专家表示,魔盒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氯,而在有人的环境中使用二氧化氯是不合适的。
事实上,跟风者只抓住了“泛健康”概念。想要在健康领域真正有所建树,并不是打着健康概念去“救急”消费者的健康生活,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否有科技支撑,踏准消费趋势,从根源上解决传统生活的不健康问题。
买“健康科技”,消费者应擦亮眼睛
大批企业的跟风入局,自然而然会让健康产业变得迷雾重重。而大部分消费者并非行业专家,因此在迷雾中会面临踩雷无数的窘境,往往是高价购买了“健康产品”,却得不到想要的健康保障。
这就需要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理性辨别,从概念回归生活,看看日常的衣食住娱等场景中,如何通过科技来获取健康生活。
就拿成为家家户户标配的冰箱来说,有的消费者把冰箱当作“保险箱”,认为把食物放在其中就万事大吉。然而事实上,冰箱的低温虽然可以让食物中的部分细菌处于休眠状态,但对于一些嗜冷菌来说,则仿佛来到一场尽情狂欢的“宴会”。而且冰箱中果蔬的呼吸作用会消耗其本身贮藏的有机物,导致其营养品质及口感下降。
所以,消费者在选购时,应着重关注冰箱在除菌、保鲜方面的功能表现。比如海尔智家在2015年率先推出的全空间保鲜技术,不管是保鲜还是冷冻,都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食物的新鲜营养,还能做到杀菌净味防霉。鲜香松露、鲜美澳龙......你入口的每一种食材,都给你原产地的新鲜。这样的科技才是消费者需要的健康科技。
立夏已过,天气日渐炎热,消费者对于空调的购买热情也有“升温”之势。但其实空调是最易被忽视的卫生死角,很多人一开空调就容易感染呼吸疾病,也许是脏空气引起的。这就需要大家在购买空调时别光顾着凉快,还要认准除菌功能。像行业里的3D除菌舱空调,就不仅让空调能给自己洗澡,还能洗空气,在家也能享受到森林里的清新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