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动力永在,属于这些高龄战将的“新故事”,还将源源不断地书写下去。
作者:朱末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都说打铁要趁热,出名要趁早。
乍一听也确实如此。马化腾27岁创业,马云28岁创业,王兴、张一鸣大学毕业后就开始“折腾之路”,正因有年轻做本钱,即便短暂受挫,也承受得起试错代价,在青壮年时期,就能走向巅峰。
但也有另一部分人,身体力行地证明着,年龄从不是做事的限制。68岁的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以雷厉风行著称,一度登顶“亚洲首富”;78岁的任正非仍是华为无可替代的灵魂核心;目前年龄最大的华人企业家之一,金龙鱼和香格里拉大酒店的幕后老板郭鹤年已年届百岁,却还未有卸任之意。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志在千里的大佬们,即便已到耄耋之年,历经大起大落,仍有从头再来的魄力和勇气,“康王之父”周家礽,正是代表人物之一。

周家礽
年轻时从技术员做到云南白药首任工程师;60岁退休后在破庙里创业,做出爆品“康王”,却被迫净身出户,将全部心血出售给拜耳;83岁东山再起,立志做出中国药妆精品。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是在创业,就是在创业的路上,作为当之无愧的时间“征服”者,围绕在周家礽身上的种种,又岂是传奇二字可以概括。
01
60岁在破庙里创业,成为“康王之父”
人生就像一条河,弯曲笔直都要过,有人笑在开始,有人赢在最后。
周家礽并非命运偏爱的宠儿。年少失聪、父亲早逝,使得周家礽不得不付出比旁人更多的努力和专注。
1958年,周家礽参加高考并成功考取南京药学院药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周家礽主动申请支边到了云南,被分配到西南联合制药厂,这一去便是一生。
西南联合制药厂是昆明制药厂的前身,其中生产云南白药的车间于1971年独立成为云南白药厂。当时,云南白药只有粉剂,包装简陋到连说明书都没有,加上云南白药配方复杂且药性强,有不少消费者由于用量过多而发生过意外。
针对积弊,临危受命的周家礽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革,除了改造生产设备,调整加工条件和时间,周家礽还将粉剂开创性地做成了胶囊,以降低过量用药带来的风险。

这里还有个插曲,厂里从德国买回一套胶囊生产设备,说好的德国专家却临阵消失。周家礽只能对着英文说明书日夜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胶囊生产线一次性点火成功。
之后,被提拔为云南白药第一任总工程师的周家礽,又主导研发出白药贴膏,让云南白药成为家喻户晓的常备药。

周家礽的工作证
1988年,周家礽因胃病复发无法正常工作,不得不提前离岗。在数十年云南白药厂科技创新实践中,周家礽带领团队不断推动云南白药老字号向现代化制药企业发展,成为可以载入云南白药乃至中国药业发展史册的功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