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雄(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无形经济崛起后的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值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深入探究。英国经济学者乔纳森·哈斯克尔等所著的《没有资本的资本主义——无形经济的崛起》,提出了“有形经济”和“无形经济”两个重要范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它对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和内涵,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何谓“有形经济”和“无形经济”
何谓有形经济?用经济学话语来说,资产是指可以触摸的实物,而投资是指建造或购买实物资产。这样的物品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积极打造的原子式资本经济时代的总特征。实体性、物质性、物品性是该时代交换经济的哲学内涵。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着追求可触摸实物多寡的中心议题而竞争。因此,所有的资产、资本、财富等隐喻着一种权力,即对一定数量可触摸到的实物的占有或支配。
何谓无形经济?它是经济活动中的“暗物质”,不是实物,而是由意念、知识和社会关系构成的经济要素。实物资产一次只能在一个地方使用。相比之下,无形资产通常可以同时在多个地方反复使用。虚拟性、意象性、倍增效应是这种比特式的资本经济时代的哲学内涵。应当说,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随着数字要素对生产力的浸入,经济活动的要素变得主要依赖非物质事物,如数据、符号、图像、知识产权、创意、软件等。与有形经济不同,那些你摸不着的无形经济,不论是从竞争及风险,还是资产的评估,都使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有了全新认识。原子式的传统生产型社会,正在向比特式的消费型社会过渡。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特别强调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代性过程,工业史、货币史、交换史、交往史的分析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与批判,是从观念论出发,还是从实践论出发,这是马克思当年最关心的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无形经济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无形经济崛起给当代资本主义带来新变化
首先,有形经济范畴的提出,是否意味着一种历史哲学的考量。有形经济代表着一种经济学认知的传统。其次,是否可以如此大胆求证,亚当·斯密开创的经济学理论应属于有形经济的思考?如果成立,无形经济范畴的提出,是否意味着一种新的经济哲学世界观的到来?人类经济生活的哲学范式,已经进入“完全抽象的意象经济学”时代?在高科技的作用下,无形经济变得高度抽象、高度理性、高度智能。从摸得着的传统物品经济流转,到摸不着的智能化数字运动,可以断言,这是后现代主义经济学的一种特有征兆。它的出现,也深层次地反映了人类自由自觉创造历史、追求历史进步的秉性。
我们依据这两个范畴作出一个重要判断:西方资本主义400多年发展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两种形态:以有形经济为主的资本主义,包括17世纪早期资本主义、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19世纪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20世纪垄断的资本主义。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尤其是1971年美元金本位制度解体(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意味着资本的虚拟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资本的虚拟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以无形经济为主的金融化资本主义诞生。21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最典型特征表现为金融化资本主义、科技资本主义、数字化资本主义。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指认一个总特征:无形经济崛起后的当代资本主义。笔者以为,这是我们当前认知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提示。
实际上,无形经济的最初表达,与19世纪德国青年经济学家李斯特最早提出精神生产力的范畴相关。当时李斯特也有对精神资本的思考。直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用三次浪潮的理论来表达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他指出:“一旦我们认识到第二部类可计算的生产(和生产力),和第一部类无法计算的生产(和生产力)这个无形经济之间的强大紧密关系时,我们就被迫重新对这些关系作出解释。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国经济研究局经济学家维克托·富克斯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指出服务行业的兴起,使传统的衡量生产力的方法已经过时。富克斯说:‘消费者的知识,经验,诚实和动机,影响着服务行业的生产力。’”托夫勒已预感到第三次浪潮的经济学应当关注人的个性结构的性质本身、计算机模式和矩阵等非实物要素的影响。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他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也谈论了无形经济的问题。他认为,后工业社会出现了五种变化:(1)经济方面:从产品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层处于主导地位;(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4)未来的方向:对科技的控制以及技术评估;(5)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