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DRG的要求,只能让所有病人都去做传统的高位结扎和剥脱手术,没办法享受伤口小、恢复快的微创手术了。”李小明无奈地表示。
李小明的困惑挥之不去。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了医保局、医院和患者中间,变成了一个拥有四重身份的人:要给科室省钱的会计、对病人负责的大夫、向医保局求救的技术人员、跟医院斡旋的谈判家。
这些问题,几乎每次遇到手术病人的时候,都会摆在李小明的面前。
2020年,李小明在医院开展了几百例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医院年度统计发现,发现他每做一例手术,医院就要赔四五千块。
医保办的相关负责人便找李小明谈话,称再这样下去,医院就赔不起了。
李小明想寻找一个出口,他上下求索:如果患者希望使用有效的新技术怎么办?控制成本和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医院考核和患者需求之间,该选哪条路?
重压之下,只能选择妥协。
李小明给患者两种选择,一是全部自费做微创手术,二是走医保、开刀做传统手术。患者无法理解,既然交了医保,为什么不能微创手术多出来的部分自费呢?李小明不知道怎样回答。
“我认为DRG是个好政策,应该去实施,否则医保会穿底。但面对新技术新项目,包括疑难杂症、危重症,我觉得应该提供一个给医院或医生对话的窗口。”李小明说。
各地医保会跟进吗?
临床新技术问题的棘手,地方医保局心知肚明。但面对小山堆叠的新项目申请,再考虑到有限的医保资金,如何把钱花到刀刃上,令医保局举棋不定。
对于北上广等人口流入、医保资金富余且新技术需求旺盛的医疗高地,医保不得不加大对新技术的倾斜力度,但各地的举措和探索路径千差万别。
除北京外,因医保与新技术的矛盾已日益凸显,各地医保局也必须硬着头皮,解决这个烫手山芋。
据八点健闻不完全统计,目前杭州、南京、武汉、金华、佛山、无锡、徐州、玉溪等地,都已经开始医保支付向新技术倾斜的探索。
杭州火树科技有限公司资深数据咨询师周益萍告诉八点健闻,浙江省自2019年开始实行DRG以来,医院积极申请新技术新项目,光一家医院心血管科申请量就达到十一个,但审批比较严格,目前医保只批了四项新技术,对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TAVI、飞秒、TOMO等创新技术进行激励。
浙江省对新项目的激励措施,从追加补偿更换为点数法。周益萍解释,“此前,达芬奇手术每做一例,医保局给医院约2.4万元补偿。今年则折算成点数,有些医院测算下来,补偿没有往年多。”
佛山市在年末清算时,会对每家医疗机构的病例费用进行排名,排名前2‰的极高费用病例,结合CMI值(技术难度水平),进行豁免按项目付费,鼓励医疗机构接诊疑难重危症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