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干点啥都得考虑供应商的态度和规划,不如把供应商的活抢过来自己干。
广汽新能源为什么要转而扶持中创新航?还不是为了保证自家车型的动力电池供应。
“蔚小理”集体投资欣旺达,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

除了多选几家供应商,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新能源车企还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自研。
无论是零跑的CTC技术,还是比亚迪的CTB技术,都属于电池封装在电池车身一体化方向上的努力。

车企研发这个技术,相当于把动力电池“封装”这项工作,从电池厂商那里简化掉了。从此车企只需要向动力电池厂商购买电芯。
这种方式可以带给车企更多的自由度。
为啥新能源品牌推出的首款车型都是SUV?
因为电池包占的空间大啊,为了不让车内空间被挤压的过于局促,就采用底盘更高、整体车身更大的车型,这样可发挥的空间才更多。

还有车企更进一步,干脆开始自研电池,比如蔚来、哪吒和广汽。当电池研发成功,这些车企将会更加“自由”。
但反过来说,自研和“多保险”在不断增加车企的话语权,却也在削减动力电池厂商的话语权。长此以往,电池企业能做的工作将越来越少,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也会逐渐下降,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将再也不复曾经的“王者之风”。
某种程度上,这份可能的未来比行业内的竞争对手,更加让宁德时代焦虑。
于是,宁德时代一边嘴上对车企“喊冤”,一边想尽办法拓宽着自己的业务范围,动力电池之外,储能、换电都是不能放过的新方向。
04.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