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场的诸多车企来说,这句话简直是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不客气地说,新能源车企早已“苦电池厂久矣”。

不过,宁德时代并不愿意背这个锅。
转眼过了一天,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就隔空回应:
“平常也遇到一些客户对我们的抱怨,说整车厂基本上不是很赚钱,是不是你们电池厂(商)把利润都拿走了?事实上宁德时代今年虽然还没亏本,但也在盈利的边缘上挣扎,非常痛苦。利润往哪儿走,大家也可以想象。”

这番话,相当于是把锅又甩到了电池上游的矿企身上。
国内两家锂业巨头的财报,的确也在侧面支撑了这个观点。
2022年上半年,赣锋锂业预计净利润72亿元至90亿元,同比暴涨将近4、5倍;天齐锂业的预计盈利更是达到96亿元至116亿元,同比增长至少110倍。
如此夸张的数字,让还在亏损的造车新势力、以及利润率下滑的宁德时代,都叹为观止。
一番“论战”论到了这个地步,宁德时代和车企双方也就差不多偃旗息鼓了。然而车企对宁德时代的“积怨已久”,却远没有消退。
因为这不止是利润多少的问题,更涉及到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之前我在一篇聊自动驾驶的文章里提过,新能源车企和传统车企的不同,有一部分就体现在了供应链上面。
传统车企是通过一级、二级、三级这样不同级别的供应商来提供零部件,因而更青睐“打包方案”;而新能源车企则更喜欢“亲身参与”,在产业链上的参与度更多,很大程度上,原有的一级供应商已经开始被新能源车企本身所替代。
原因很简单,产业链越长,车企受限就越大;而产业链越多掌握在自己手里,车企的控制力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