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根据广东时代传媒集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2%,大大超过全国8%的平均水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超过7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9%。在资本市场层面,粤港澳大湾区上市公司共有2319家,总市值超过35万亿元。同时,具有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在世界级大湾区中具有独特优势。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多层次和全方面的金融互联互通,借助“以点带面、以小促大”的金融产业溢出效应,能够扩大大湾区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有助于数字人民币在大湾区互通使用。
跨境支付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不断深化合作,大湾区居民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亟需更专业、更优质和更安全的跨境支付服务,对跨境支付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跨境电商迎来快速发展,对跨境支付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蓬勃发展潜力的重要领域。
为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跨境支付需求,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快完善大湾区互联互通,多措并举支持跨境支付业务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大湾区跨境支付服务便利化建设。例如,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同推动大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以及随后广东省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广东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均提出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使用移动电子支付工具进行人民币支付,推动移动支付工具在粤港澳大湾区互通使用。2021年9月,广东省办公厅印发《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跨境支付结算合作创新,进一步优化跨境移动支付业务,为内地和港澳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跨境金融服务。
数字人民币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支付中大有可为。利用法定数字货币和区块链平台解决跨境支付中普遍存在的时效长、成本高和透明度低等问题,这对提供高效、快捷和安全的跨境支付服务至关重要。
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工作。例如,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2020年8月,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2021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支持深圳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支持广州争取纳入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