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表述需要科学、准确,尽量避免似是而非。货币政策当局要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就必须高度重视长期基础货币供给。
前不久,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近年来,我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市场利率总体下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基本匹配。但总的看,我国不缺资金但缺资本,尤其是缺创新资本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传统行业投资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这一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不缺资金但缺资本”的金融市场是否符合实体经济对金融结构的要求?是否能够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鉴于此,金融管理当局,应当齐心协力破解这个“不缺资金但缺资本”的难题。
央行是否正在为之努力?大家应该已经注意到,在最近几次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述有些新动向。比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央行正在建设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什么?而要着力健全的“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又是什么?这恐怕是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