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于冬的判断,还是“保守”了。疫情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就连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影企都谈起了降本增效、减少了成本投入,更别提早就陷入钱荒的传统电影公司了。疫情至今,众多影视公司连年亏损,优质国产影片严重缺乏。今年大盘到8月才刚刚突破200亿,回到了7年前的水平。
短短几年时间,影视圈从资本眼里的香饽饽,变得一文不值。
2016年后,传媒板块长期在二级市场的各大板块里垫底。2019年前,几乎每一年都有券商分析师表示,影视股即将见底反弹,但是到了今天,很多影视传媒的分析师已经转型消费、互联网。在我的采访里,很多文娱领域的投资人2018年就不再看纯电影的项目,而我的朋友圈里,保守估计有数十位前影视行业从业者现在正在卖保险、做微商。
当初风光无两的影视公司,股价都是连续下跌的曲线。万达如今只剩260亿市值,相较巅峰市值少了1000亿有余,华谊兄弟缩水超过90%,如今市值不足80亿。8月18日重新上市的博纳,市值又回到了70多亿。上市首日收涨44%今日又涨停之后,目前市值也仅仅100亿。
没赶上热闹时候的博纳,因为最早将目光放在主旋律影片商业化,反而成为近几年唯一能稳定赚钱不亏损的影视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博纳同样强调了自己的优势,前后提到了17次“主旋律”的商业题材电影。也因此,在这不知会持续到何时的低潮当中,博纳成为多年来第一支在A股上市的电影公司,被认为是行业扭转困境的信号。
但是摆在电影面前的问题远比市值与盈亏更加严峻。即使没有疫情,观众习惯更短、更快节奏的内容,也是难以挽回的大趋势,而疫情的出现不仅打击了传统影视业,更放大了线上化的优势。《长津湖》们的成功可以短暂地救市,可是随机出现的爆款,该怎么支撑一个百亿、千亿的市场,更加长期稳定的发展呢?
2002年《英雄》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电影享受到了人口和市场空白的红利;第二个十年,在红利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资本和互联网的助力;如今下一个十年就在眼前,故事还能不能续写,只能靠局中人自己去寻找了——但是可以肯定,那个成功唾手可得、增长一日千里的时代,已经不会再回来了。
令人唏嘘的是,似乎作为时代落幕的侧写,最近三年里,有太多中国电影的元老级人物相继故去。
疫情之初,为博纳开拓影院业务的元老黄巍意外身故;同年,导演陈木胜因病去世,他是香港电影的代表人,博纳投资过他的《扫毒》《危城》等电影;地网发行的开创者、十几年前就和于冬有过合作电影人张昭,也在2021年因病去世;中国电影金融的先行者,也是于冬多年的老友,和力辰光创始人李力亦在今年因病去世……
曾经为中国电影,开拓疆土的一代人,纷纷离去,这般物是人非,难免会使人想到,用李宗盛的一句歌词去概括于冬如愿以偿之时的处境: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
海外的电影市场正在逐步恢复,但是在国内,资本、资金、市场之外,电影行业还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前两天,导演田壮壮在一个自述视频,在电影圈里刷了屏,“失望”二字,似乎说尽了很多从业者心里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