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行及前身农村信用社,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如今各大商业银行竞争激烈,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纷纷下沉服务重心,利用大而精的优势,对农商行的生存与发展提出更多挑战。
有人说,互联网金融都这么发达了,我们连四大行都不怎么去,传统的农商小银行就关门吧。网络上的银行网点消亡说更是此起彼伏。
但鄂托克前旗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崔耀军却认为利率优惠、免收部分费用、全而精的科技手段,并不是客户唯一考量的核心要素。客户的满意和信任,才是银行取得竞争优势之根本。未来,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方,而会变成一种服务,农商行只有把网点转型做好,才能在残酷的“生存保卫战”中活下去、活得好。
农商行为什么转型,崔耀军认为有2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外部因素,二是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从网点数量来看,2021年年内全国共有2000多家商业银行网点终止营业,而今年上半年,较2021年末仅减少252个网点。虽然网点收缩的态势仍在持续,但并未出现断崖式的减少,而是更加重视对实体网点的优化升级。
从大行手机银行下载数量来看,截至2022年7月30日,仅华为鸿蒙系统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的下载量分别为54亿次、91亿次、18亿次和32亿次。陕西信合4528万次,内蒙古银行442万次,江西农商2932万次,黑龙江农信490万次。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从政府政策引导来看,自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目标,拉开大行下沉序幕以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延续“大行下沉”要求,提出“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2021年4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将小微企业“首贷户”纳入大型银行内部考核评价指标。今年4月,中国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针对“大行下沉”从业务指标到实施路径,都提出明确要求、给出具体行动路线,包括加大首贷户拓展力度,积极填补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空白;向县域分支机构合理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将自身县域存贷比提升至合理水平。
从农商行的主责主业“服务三农三牧”的涉农贷款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1596家农商行、23家农村合作银行,577家农村信用社,农信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11.24万亿元,占当年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28.86%。六大国有银行涉农贷款合计达到15.3万亿元,占银行业全部涉农贷款的35.42%。
从最初认为大行下沉是“一阵风”,到适应大行下沉“常态化”,尤其2021年,作为服务三农的领头雁农业银行更是大力开展“111工程”和“掐尖”行动,如果农商行依然按兵不动,保持原样,农商行面临的,不只是优质客户被精准“掐尖”,很可能是“挖根”。
二、内部因素
“盈利”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农商行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几乎都依赖于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张,随着社会的发展,农商行存款利息不断攀升,贷款利率逐年下降,收入增长较慢、收入来源单一,使得资产负债两端承压,息差不断收窄,盈利能力明显减弱,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从存款类客户讲,以往“存哪都一样”的理念已转变,收益性、安全性、灵活性成为左右“放到哪”的首要条件。从贷款类客户讲,以往“求着办贷,贷上就行”的理念也在改变,贷款成本、贷款期限、贷款效率等都有了对比选择。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进一步促进客户养成了线上金融习惯,迫使农商行不得不加快网点转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