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鹅也结合中国国情,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可生食级鲜鸡蛋企业标准。后来,由黄天鹅主导发起,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立项并制定标准,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人民文旅、京东、盒马等多方联合参与制定了可生食鸡蛋的团体标准,对相关标准要求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
在接受钛媒体APP采访时,参与黄天鹅C2轮融资的峰尚资本合伙人杜宗霖提到,农业赛道受周期性影响大,看中黄天鹅,是看中它做有品牌的产品和供应链能力。“这是快消品牌的投资逻辑,更多的不是拘泥于农业。消费遇冷,投资机构更愿意去看一些脱虚向实,供应链能力更强的企业和产品。”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宁教授表示,我国蛋鸡产业以鲜蛋消费为基本形态,深加工鸡蛋不到5%。这表明国内蛋品深加工及品牌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也是未来蛋企的出圈方向——聚焦在鸡蛋深加工产品的更细分方向。
鸡蛋生产周期性和地域性强、渠道分散、销售链路漫长等诸多问题,导致蛋企只有掌握更多销售端通路,才能实现更高的品牌溢价和转化率。
“非笼养”之辩
在净田社创始人王申福看来,国内蛋企破局还有一个重要机会——“品牌与非笼养福利养殖结合。”
“在山西、辽宁出现了散养和笼养结合的仿生态养殖企业,但这部分企业目前还是源自供货给肯德基等大型企业2025年实现福利养殖的需求。”王申福称。
正大食品今年初表示,2022年计划将在中国的非笼养鸡蛋产量增加到2000万枚,比2021年增加400万枚。中国前20大的蛋鸡企业,至少已经有7家具有非笼养鸡蛋的产能并开始供货。
不过,对此持不同观点者也不少。蛋鸡行业咨询顾问林普告诉钛媒体APP,国内福利养殖市场接受程度较低,现在他接触的很多设备商目前还处在难以盈利的早期阶段。
即使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默默布局,在林普看来,蛋鸡的非笼养福利养殖目前并不匹配当下的国情,国内对福利养殖的接受程度和销售通路的培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少还需要10到20年,国内才将迎来福利养殖市场需求的转折点。”
“眼下,很多蛋鸡养殖二代们咨询最多的问题,还是鸡蛋品牌怎么做营销,怎么打出渠道和市场。”林普对钛媒体APP说。实际上,鸡蛋之外,农业赛道其他品类的养殖二代也总是问他这种相同的问题,“他们即便在我这里得不到确定的答案,至少也想被给予有效的方向和策略。”
如何穿越“蛋周期”,这是一条漫长之路。蛋鸡行业还存在着大量年轻的二代、三代们,正在“迷茫”中前行。等待他们的,将是打破农业周期魔咒,孵化出自己的产业链和品牌,冲出一条突围之路。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采访、制图、作者 柳大方,编辑 刘敏 蔡战波 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