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项目的前期投入大,且回款周期长,但只要后期招商顺利,基本上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2016年以前,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王文学很容易借到银行的充沛资金,干起活来也就轻盈敏捷。
他还费尽心思打造4600人的顶级招商团队,只为把这块最核心的竞争力做到最大化。
10年时间,华夏幸福在全国布局了100多座产业新城,做得风生水起。王文学拿着赚到的钱,再集中投资环京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随着房价的猛涨,又躺赚了一波。
这种“战无不胜”的假象,进一步膨胀了王文学继续大步向前的野心。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由于华夏幸福的产业园项目非常依赖政府的支持以及大量的流动资金,一旦政策风向有变或资金链出现问题,风险也就随即而来。
2017年,环京多地实行限购政策,房价一路下滑。几年下来,环京某些城市的房价下跌甚至超过40%。
这种情况下,王文学竟然没有及时止损,反而继续加大环京产业园的开发投入和配套住宅的投资。
“我当时确实误判了环京地区的形势。”王文学后来承认。
随着环京住宅市场价格的腰斩,不到四年,房价下跌累积影响华夏幸福的销售回款额已超过1000亿。
回款出现问题,政府支持力度减少,融资就变得不容易,这一切势必影响到产业园的开发和招商。而前期需要垫付的资金一旦供应不上,华夏幸福多个产业新城或荒芜、或烂尾。
一环扣一环,一步步地把华夏幸福拉胯了。
2018年,华夏幸福被爆资金链断裂,裁员过万,北京朝阳本部已人去楼空,公司股价也从40元一路跌至20元。
随后,王文学退股合众新能源汽车,他的“出行梦”就这样草草收场。
与此同时,中国平安两次进场,尝试“挽救”华夏幸福。2018年至2019年,中国平安仅花了180亿元,就换来华夏幸福超过25%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对于总资产3000多亿的华夏幸福来说,这简直是贱卖啊!
更奇怪的是,在这危急关头,王文学还当上了“套现王”。他以一年套现131亿元的成绩,成为了《2019胡润套现企业家30强》的第一名。
这波迷之操作,让众人对王文学产生强烈质疑。但他本人却解释说,大部分资金都填补给公司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
自从中国平安“入驻”华夏幸福以来,经营局面并没有扭转多少。2019年,国内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再加上后续疫情的影响,房产企业集体陷入了寒冬。
在经营和资金的持续压力下,华夏幸福变得一点都“不幸福”。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廊坊、郑州、武汉、南京、合肥、沈阳、江门等多个项目都爆发了业主维权事件。
截至2021年1月31日,华夏幸福的账面资金余额仅剩240亿,可动用资金仅有8亿,负债却超过2000亿。
于是,在鼠年的尾声,出现文章开头华夏幸福主动“暴雷”那一幕。
在“官宣”第一笔债务逾期后,本来已被多方质疑的王文学,声誉更加受损了。
令人意外的是,王文学并没有跑路,也没有躺平,而是“积极自救”。
华夏幸福“暴雷”后,王文学就马上发表内部讲话,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反省。
“我日思夜想,公司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除了有外部冲击的影响,更主要的还是内部原因造成的。”
王文学承认自己好高骛远、急躁冒进,在公司取得成功后,野心不断膨胀,贪恋企业做大,从而导致在几个关键节点上,全都赌错了。
“大家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勒紧腰带过日子了,我们不得不重走一遍艰苦的创业路。”
这不仅仅是鼓励员工的场面话,早在2020年下半年,王文学就开始寻求各种办法,尝试“绝地求生”。
降低管理和营销费用、提升回款金额、直接资金支持(据他本人说自己已投入资金93亿)、寻求省市政府的帮助……
2021年2月,在地方政府和多方机构的协助下,王文学组织起“华夏幸福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
经过漫长的沟通和磨合后,在2021年9月末,华夏幸福向所有金融债权人公布了一个初步的“债务重组计划”,内容大意是华夏幸福将通过出售资产、优先偿还银行贷款、抵偿持有型物业等方式,一点点地消化沉重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