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构建“零碳社会”,缓解能源短缺压力
日本的电气化将贯穿各个部门,非电力能源需求将通过氢能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来实现。在氢能方面,2013年5月,《日本再复兴战略》将氢能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4月及2018年7月,《能源基本计划》将氢能确定为与电力、热能相并列的核心二次能源,并提出建设“氢能社会”的愿景。2014年6月及2019年3月,《氢/燃料电池战略路线图》描述了氢能研究、发展、推广的各阶段战略目标。2017年12月,《氢能基本战略》提出,目的是实现氢能与其他燃料的成本平价。2019年3月,《氢能利用进度表》明确了至2030年日本应用氢能的关键目标。当前阶段,日本氢能应用的范围还覆盖到家电热电联供、发电及产业领域的应用、氢能社区试点等领域,并且利用海外可再生能源获得氢能,与挪威、澳大利亚、文莱、沙特阿拉伯等开展氢能合作。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方面,2019年2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在自然资源和能源厅设立了碳回收室,6月成立“碳回收技术路线图研究小组”;2021年7月,制定了碳回收技术路线图。2021年6月,《2050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设立了绿色创新基金,其中碳回收被定位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

四 启示与建议
综上所述,欧美日在已经碳达峰的基础上,从法律法规、战略规划、计划部署、技术研发等多个维度制定了碳中和相关的发展路线,对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针对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从排放端、固碳端、政策端进行了梳理,阐述中国未来碳中和发展目标需要从源头替代、过程削减、末端捕集等方面综合考虑。结合欧美日的绿色战略与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进展现状,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及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目标,既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议在制定“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及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时,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重点部署,并与我国推动能源革命的部署相衔接,制定具体技术路线图,实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健全政府引导的低碳发展管理体制与完善市场主导的长效机制,增加生态碳汇,推动低碳技术、零碳技术与负碳技术及其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
第二,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协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创新2030项目、重点研发项目、基地与人才项目等,适时启动碳中和专项,围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创新链,集聚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创新优势,从国外技术动态监测、前沿科学问题探讨、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规范与标准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快部署系列研发项目,形成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与各类国家研发项目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探索碳中和科技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突破碳达峰碳中和关键前沿技术与颠覆性技术,抢占碳中和技术的制高点,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助推我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话语权。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积极推进与国外知名机构碳中和国际科技合作,围绕碳中和前沿技术、“排放天花板”、“碳收支账”、“碳关税”等核心问题开展深度研究,在“固碳量”“中和程度”上把握住话语权,打造全球治理共同体。积极开展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的碳中和合作,打造碳中和创新共同体,并借鉴与吸收其先进碳中和技术及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碳中和技术及管理水平。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一带一路等多边框架,开展多维度以我国为主的绿色发展合作,打造生态文明共同体,积极引导制定碳中和技术的国际标准与规范,推广我国的碳中和关键技术与模式,加快形成国内、国际互补互助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