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原材料的单价涨幅不算太多,但是在后疫情时代包装、运输等运营成本的集体上涨,也会给新品牌们带来不小的压力。当然,酸奶品牌们更大的成本负担还是来自于营销渠道。由于需要冷链配送的特殊环境,本身酸奶产品的终端销售渠道就受到一定限制,多数情况下只能选择大型商超、生鲜超市、连锁便利店等线下渠道。
![](http://imgq8.q578.com/ef/0921/b3c8e3675e3d4195.jpg)
但是蒙牛、伊利等传统奶企作为行业巨头,通常在大型商超等资源方面拥有更多话语权,因此大多数新品牌,只能选择同样拥有精品定位的生鲜超市、连锁便利店作为主要线下渠道,由此产生的综合渠道费用,自然比传统奶企的酸奶品牌高出许多。
此外,为了吸引年轻人群的注意力,新品牌们也会特别注重社交媒体传播,结合代言人策略和内容社区以及直播带货等媒介形式,长期占据年轻受众心智,而这些为流量买的单,自然不便宜。
面对网友们的指责,酸奶品牌们或许还可以用“定位高端、成本上涨”来为自己申辩,但是消费者却已经用实际行动进行了回应。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购物者报告之中国快速消费品》显示,在牛奶和奶酪销售额保持高速增长的背景下,2021年的酸奶销售额却下降了7.8%。另据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20年低温酸奶市场整体销售额同比下滑12.5%。
![](http://imgq8.q578.com/ef/0921/64c86c8065046903.jpg)
有业内人士指出,近几年高端低温酸奶品牌的爆发,对低温酸奶市场整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过多面向年轻人、定价高端的新品牌、新产品占据了大众消费市场的C位。但酸奶并非日常必需的高频消费。
因此,当消费者发现高端酸奶的定价已经超出认知的合理范围后,也很容易做出减少这部分消费支出的决定。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疲软的经济环境下,定价堪比一顿餐费,但是吃不吃都无所谓的酸奶,自然也成为了最早被抛弃的对象。
惊蛰研究所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酸奶土匪”的话题出现的时候,总是难免会提到雪糕刺客、水果刺客,并且在雪糕刺客之后,人们也在消费领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刺客”。表面上,这是消费者在吐槽厂商的定价策略不合理,但是当这种现象频繁出现时,或许也反映了消费市场更深层次的问题。
![](http://imgq8.q578.com/ef/0921/fe94c63836ff6fba.jpg)
在过去一段时间,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消费升级、新消费应运而生,从品牌到资本都在追逐心中的“独角兽”,而消费者因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意愿的提升,也乐于为消费市场买单。
随着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回归,消费者开始对价格变得敏感,也越来越会精打细算。如此一来,高端不再是明星品牌打开消费者钱包的万能钥匙。短期来看,消费者或许会在消费市场失去一段时间的购物自由,但对于具体的消费赛道而言,却有可能是下一个行业格局的开始,而品牌从被抛弃到被行业淘汰,可能也就在一夕之间。
![](http://imgq8.q578.com/ef/0921/ee7223a0fdb7002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