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预测,未来三年共享经济整体年均增速将在30%以上,共享经济既能满足传统服务模式所压抑的消费需求,也能不断激发消费者的各种新需求。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共享型服务将加速向主要生活领域渗透,并成为促消费的重要力量。
业内人士认为,共享经济的价格调整上来了,服务品质和安全也应该同步跟上,否则与消费者预期的体验会相差较大。在新的阶段,共享单车行业需要在消费者、价格、运营平台以及政府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空间。可以在其他领域深耕共享经济的企业应总结共享单车和充电宝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更加科学地规划未来的成长路径。
其实,目前共享经济的入局者们也都在扩大其项目版图。在共享充电宝领域,拓展布局的消息一直有传出。怪兽充电透露要布局白酒、礼品机、智能零售柜、IP玩具柜等行业;竹芒科技宣布扩充旗下产品线,包括共享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口罩机、AED体外除颤仪等;小电科技则表示要与短视频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在共享单车领域,“哈啰单车”品牌升级为“哈啰出行”,顺势推出小哈换电、哈啰顺风车、哈啰电动车、哈啰酒店预订服务、租车服务等。
共享经济从初创到起步加速,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也许涨价是趋势,是企业继续运行的选择,但对于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的消费者来说,制度建设与产品质量才是用户最看重的,面对依然模糊的盈利点,下半场才刚刚启幕。
评论 〉〉〉
涨价不是共享经济的唯一出路
共享充电宝也摇身变“刺客”,动辄3至4元起步,一不留神就扣掉两位数金额,如此高收费让消费者直呼“用不起”也“不敢用”。从部分企业的回应看,弥补因抢占市场而投入的巨额补贴、对冲新冠肺炎疫情消极影响、缓解运维成本紧张等是一路高“涨”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背景下,共享充电宝可以调整收费标准,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大幅涨价是不是共享经济唯一的“救命稻草”?
简单地梳理不难发现,国内共享经济新业态的一般发展路径主要为:前期多采用“烧钱”“补贴”等让利竞争策略抢占市场,待市场格局基本定型后再以涨价、抬高产品或服务门槛等方式回笼资金、赚取利润,其行为可被视作摆脱成本高、盈利难困境的努力尝试。从“1元时代”到普遍涨至2元,再到3至4元每小时成为常态,随着共享充电宝价格一路飞涨的还有标价不规范、不透明等消费领域乱象。如果说自主定价是企业享有的权利,那其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特定的规范与原则。早在去年6月份,市场监管总局就在行政指导会上要求街电等8个共享消费品牌经营企业限期整改,明确定价规则、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以保障消费者的各项合法权益。如此看来,市场涨价的行为应当规范有序、不逾矩。
业内人士表示,共享经济的初衷是将闲置的资源共享给别人,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从中获得报酬的经济模式。一味抬高价格或将变相“驱散”庞大的消费群体,有悖“共享”初衷。比如,共享充电宝属于实用的“救急”产品,难以培养用户忠诚度,再加上部分品牌高达99元的封顶价着实不是一笔小费用。从这个角度看,共享消费品牌经营企业在计划涨价的同时,不妨也重点关注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和使用体验,切实把提升服务品质作为必不可少的配套举措。具体来说,部分用户曾抱怨共享充电宝存在充电慢、归还点少、数据线太短等问题,如果有关企业能设身处地忧用户之所忧,及时解决这些不便,岂不是能更好吸引用户“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