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在下注化工行业?悄悄“抄底”的这家欧洲化工巨头,未来业务最大看点在中国
其中路德维希化工基地,有200个生产厂,3000公里的管道,106公里的道路,230公里的铁路,2000座建筑。在这个区域内,有1900辆卡车,400辆轨道车和15艘驳船每天辛勤地运行其中。
由于欧洲历史上就不像美国有丰富的页岩油气储备,更没有中东和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因此只能建立优化高效的体系。巴斯夫就是将公路、管道、生产厂、建筑,全部联系在一起做了高效优化。
例如,用作黏合剂、尿布和离子交换树脂的聚丙烯酸(Acrylic Acid)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放热反应,大量余热如果自然耗散非常可惜,因此巴斯夫把这些余热在管道中搜集起来直接供给裂解装置,这样一年能节约10%左右的能耗;另外,通过在管道中储存,可以减少额外储存工具和装置的使用,而某处的废料可以当作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优化整个生产过程。
在科技投入上,巴斯夫也是毫不含糊。在路德维希和安特沃普生产基地,巴斯夫正在大量装配自动引导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这类车辆不需要人工驾驶,依靠遥控和传感以及地底的转发器进行装货、移动、规避转向以及卸货,以降低越来越高的蓝领人力成本,创造有效的价值链。
另外,巴斯夫在2020年疫情期间的表现尤其可圈可点。在2019年,它与第二名中石化的营收差距只有90亿美元,而在疫情期间其经营能力和韧性得以体现,营收差距扩大到了22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巴斯夫在资本配置过程中一般不会支付过高的溢价,同时分红派息比例也逐年提高到了最近的70%,对股东相对友好。
巴斯夫未来最大看点在中国
股价后续或存在翻倍空间
由于巴斯夫时常进行资产的调整和置换,因此营收和利润也是忽高忽低,乍一看去,过去十年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成长。
不过,投资看的是未来,而巴斯夫的未来,在中国。7月,巴斯夫刚通过了一项巨大的中国投资计划,准备在未来八年耗资100亿美元,在广州湾“港城”湛江建立旗下第三大的工厂,第一期(2022-23)建立热塑性聚氨酯和工程塑料;第二期(2025)建立蒸汽裂解生产厂,覆盖C2、C3和C4价值链;第三期(到2030年截止)几个下游厂完工,形成闭环。
估值角度看,巴斯夫二季度经营现金流几乎“腰斩”,从25亿欧元变成了13亿欧元;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存货增加,经营资本增加17亿,自由现金流更是从去年同期的17.4亿减少到了3.4亿欧元。
公司的债务也从去年底的143亿上升到了半年报的195亿,全年息税前利润指引68亿~72亿,看上去还可以,但考虑到上半年的息税前利润为51亿,因此下半年每个季度其实只有9亿美元的息税前利润。以此来看,今年巴斯夫下半年的财报,肯定是不会好看的。
另外,随着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对德国天然气的禁运,德国的天然气供给预警也升级到了2级。但笔者个人对此倒不是很担心。因为即便二季度的天然气价格飙升,巴斯夫还是可以产生自由现金流的。如果真的升级到了3级警戒(德国天然气供给预警最高级),所有的天然气将会有序分配给一些“被保护”的客户,包括家庭、社会机构(比如学校、教会),以及包括巴斯夫在内的生产关键性产品的工业公司。
事实上,德国历史上一直有给本国的化工企业补贴电费,以保证他们的全球竞争力的,相信此次政府在适当的时候也会兜底,而非坐视本国的化工企业自然消亡,而巴斯夫的创新和适应能力,想必也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何况由于未来巴斯夫的主要新增长点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因此成本高的产出占比也会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假设能够回到2021年的自由现金流,即42亿欧元,对应目前380亿的市值,相当于就是11.1%的自由现金流收益。我们保守假设到2030年公司能够重新回到2021年的自由现金流,这个假设应该已经足够悲观了,那么该公司按照2021年的估值,应该回到85欧元/股,也就是对应现在的股价有102%的上行空间,加上8%的年化分红,未来八年的年化收益为17.2%,超过了巴菲特的投资回报率基准要求,即15%。对于大资金体量来说,能够达到17%的年化收益,是极诱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