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年起,加力布的生活中就不乏中国元素。“我小时候用的铅笔上印着‘Shanghai China’(中国上海)字样,爸爸的衬衣口袋里总会别着一支中国产的英雄牌钢笔。”加力布回忆道。他还读过一些中国故事书,“我从小就知道神笔马良、孔融让梨的故事。书中插画里活泼可爱的中国小朋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2002年,19岁的加力布高中毕业,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公派来华留学的机会。那是一个略显炎热的9月,他乘坐火车从北京前往武汉,途经辽阔的华北平原。车窗外的景象,加力布至今历历在目——肥沃的土地一望无际,即将成熟的农作物像是给大地铺上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农民在其间辛勤劳作……
这是加力布第一次看到中国农村地区的风貌,广袤的农田让他仿佛回到了家乡。“看到这无比温柔的一片金黄,我想起孟加拉国种满庄稼的土地,这让我觉得很亲切。”加力布说。
此后的多年间,加力布经常乘坐火车往返于北京和武汉之间。“在火车上看窗外的农田成为我的爱好。”透过车窗,他直观感受到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变,“早先,农民们大多住在红砖砌成的小房子里。如今,沿着京广高铁,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修葺一新、排列整齐的楼房。”火车载着加力布南来北往,也让他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变化。
无论是读书期间还是留校任教后,加力布都会利用假期到贫困地区做义工或支教。此外,他还走访了湖北随州、陕西安康、湖南湘西等地的农村地区,这些实地调研加深了他对中国扶贫政策和扶贫实践的认识。“在我走访过的村子里,都能看到村里建起了贫困档案。”加力布说,村委会主任对各个家庭的情况都很熟悉:谁家里有残疾人、谁家里有病人……“当地政府尤其关注那些在脱贫后容易返贫的村民,并通过多种举措帮助这些村民。”
博士毕业后,加力布曾入职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在该公司海外事业部的工作中,他接触到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进而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希望我的跨文化身份能够为研究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国际合作作出一份努力。”加力布说。2015年,加力布回到武汉理工大学继续做博士后,主要研究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关系和国际产业合作等课题。毕业后,他担任该校跨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并从事教学工作。
不久前,加力布参加了“国际青年中国行”走进青岛活动,感受到上合组织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合作动力。在他看来,上合组织、共建“一带一路”是深化互联互通、实现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也为其他国家学习中国发展经验拓展了渠道。
近年来,加力布在国内外媒体和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并获得了包括“武汉青年五四奖章”等在内的不少荣誉。但在他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成绩,“我愿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是我最大的成就。”
“开放的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
本报记者 任皓宇 崔 琦
“中国是我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我干事创业的起点。”来自阿富汗的青年创业者瓦希德·艾哈迈德扎伊如此形容他眼中的中国,“开放的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我希望成为一座桥梁,帮助其他留学生和国际人才在这里找到属于他们的机遇。”
艾哈迈德扎伊从小生活在巴基斯坦,初中毕业后随父母回到阿富汗。2014年,满怀着对中国的向往,他来到北京留学,与中国的故事就此展开。在这里,他更习惯被称作马赫。“到目前为止,我人生近1/3的时间都在中国度过,从学校踏入社会的重要一步也是在这里完成。”马赫喜欢和朋友分享每年中国两会备受关注的话题,写项目介绍时对中国的相关政策了然于胸……身边的朋友都亲切地称他为“中国通”。
2016年,马赫和两名中国同学组队参加了中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在比赛中获得银牌,“这次参赛经历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创业契机,我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创业期间,马赫对中国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包容的氛围深有体会,“在中国,当创业者有了一个不错的想法并愿意付诸行动时,将获得来自政府、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帮助创业者走出、走好第一步。”
马赫以他自身的创业经历为例,2020年9月,他参加了第八届海外人才创业大会,获得创新奖。同年10月,北京市朝阳区启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CBD国际人才港。马赫的创业想法得到朝阳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的积极回应,他创办的北京无限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很快进入了注册程序,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注册的外资企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