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2月份,中国和瑞士签订了《中瑞贸易协定》,这也成为了中国和瑞士经济互通往来的友好开端。
在此之后,中瑞的外贸交往一直十分紧密。
2021年双边贸易额高达113.4亿美元,数据一直在呈现着连年上升的状态。
这样看来,瑞士似乎在世界上是一个“明哲保身”的“智者”形象,但这样的形象在俄乌事件发生之后被瑞士一手“玩砸了”。

面对俄罗斯,当时的瑞士几乎是直接宣布了自己将要“追随美国大哥”对俄罗斯进行限制。
当时瑞士对于俄罗斯银行及其公民资产冻结价值高达57.5亿瑞士法郎,这直接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富豪的警惕。
存瑞资产在不断转移,致使瑞士银行在短短半年就亏掉了952亿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为6676亿元,这算得上是1907年瑞银成立以来最大的半年度亏损金额。
现如今,瑞士再次对中国发声,其经济走向是否会因此再起波澜,仍需要时间的证明。

结语
政治性谣言在国际竞争间很是常见,例如美国方面为了干涉中国“家事”就常常使用一些“非必要手段”。
一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国内政策时通常是以本国利益为依归的,这样才会最大程度上受到本国国民的支持,进而实现国家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但如果国际市场中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这样的愿景,那么国家间的竞争环境就会逐渐残酷起来,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明争暗斗。政治谣言就很可能在这样的争斗中被运用起来。

像上面所提到的这样类型的谣言还比较好辟谣,官方只要出具了相关数据,发表声明之后就可以将事实公诸于众。
但事实上还存在着一些直接影响国际舆论走势的谣言存在,这些谣言不能够被直接证明错误性,甚至会蒙蔽一些大型的自媒体结构。
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如今一些敏感的国际事件上,谣言的破坏力和冲击力不容小觑。
中国的外交态度一向秉持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强硬原则。

在很多关于国际性原则的问题上,中国一向是态度强硬。就比如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南海问题。
彼时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面对外媒记者的“长枪短炮”毫不忌讳地直言道:
“南海舞台上曾经有过,曾经有过殖民侵略,有过非法侵占.现在又有人兴风作浪,还有人炫耀武力。但是就像潮水来了又退去一样,这些图谋最终都不会有结果。”
在领土问题上,中国寸土不让。从前的澳门、香港是如此,后来的南海是如此,如今的台湾更是如此。

“中立国”瑞士无论变成怎样的墙头草,又或是背靠着谁的势力“耀武扬威”,那么中国势必将自己的立场强硬明确,不会有丝毫妥协。
中国的外交政策基本政策就是独立自主,而同时又在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国际事件的处理中,中国的立场一向是光明磊落、客观公正的。
不同于国际上一些其他“好事”的国家火上浇油,中方常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坚守原则,尊重各国、地区人民维护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国家制度,在一些天灾面前伸出援助之手,尽显大国担当。
这样的中国,不惧怕任何挑衅行为。
对于瑞士在国际上发表的亲美言论,各位读者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