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期研究
金融脆弱性理论最早是关于货币脆弱性的论述,Marx认为,货币在它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具有了特定的脆弱性。在商品经济中,货币的脆弱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商品的价格经常地与价值背离;二是货币的购买力总是处于升降的变化之中;三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有可能导致债务链的断裂。货币的这三个方面特点说明这种脆弱性是货币与生俱来的。针对1877年经济危机中银行大量倒闭的现象,Marx又提出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认为银行体系加速了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的进程,为银行信用崩溃创造了条件。这是从信用制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脆弱性,认识是极其深刻的。Veblan在《商业周期理论》和《所有者缺位》中提出金融不稳定,他认为一方面证券交易的周期性崩溃在于市场对企业的估价依赖于并逐渐脱离企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最终导致社会资本所有者的缺位,结果其本身存在周期性动荡因素,这些因素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中。
Keynes通过对货币职能和特征的分析也说明了货币的脆弱性,他认为货币可以作为现时交易之用,也可以作为贮藏财富之用。人们愿意用不生息或生息很少的方式而不用产生利息的方式持有财富,是因为货币能够用于现货交易,在一定限度内,值得为它所具有的流动性牺牲利息。此外,相信未来利率将高于现在市场利率的货币持有者,愿意保持现金。Keynes认为,上述原因会使一部分人保存货币,持币待购或持币不购,这将打破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的平衡关系,造成买卖脱节,供求失衡,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最终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工人失业,经济危机便不可避免,金融危机也随之发生。
Fisher是最早开始对金融脆弱性机制进行较深入研究的经济学家,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他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尤其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是由过度负债产生债务——通货紧缩过程而引起的。Fisher指出银行体系脆弱性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基础的恶化,这是从经济周期角度来解释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问题。负债——通缩理论对1873—1879年美国经济不景气、1929—1933年全球性经济大萧条具有很强的解释意义,Moulton利用这一理论对上述两次危机产生时的情形做出有说服力的描述。但由于未来是不确定的,因而无法进行定量的测算。财富容易受到未来不确定的影响,所以,负债——通缩理论难以解释财富效应。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是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根源,所以早期的理论十分强调经济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后来的研究开始淡化经济周期的影响,而认为即使经济周期没有到衰退阶段,金融脆弱性也会在外力或内在偶然事件的影响下激化成金融危机。特别是在金融市场膨胀发展之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渐渐脱节的背景下,金融脆弱性有一种自增强的趋势。
02 现代研究
Minsky和Kregel研究的是信贷市场上的脆弱性,不同的是Minsky是从企业角度研究,而Kregel是从银行角度研究。
(一)金融脆弱性假说:企业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