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的金融市场脆弱性主要来自于股市的过度波动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指出股市投资的风险,他认为信用使一部分人越来越具有纯粹冒险家的性质。Kindleberger认为市场集体行为非理性导致的过度投机对资产价格有巨大影响,因此过度投机足以引起股市的过度波动。Keynes将经济繁荣时推动资产价格上升的现象描绘成“乐队车效应”,即当经济的繁荣推动股价上升时,幼稚的投资人开始涌向价格的“乐队车”,使得股票价格上升的更快,以至于达到完全无法用基础经济因素来解释的水平。由于脱离了基础经济因素,市场预期最终会发生逆转,导致股市崩溃。现在,由于股市与真实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股市的波动对真实经济的影响也更为广泛而且深刻。
2、市场的不完全有效性引起金融市场的脆弱性。Fama等人在1961至1970年间提出有效市场理论,并且对该理论不断加以完善。他们认为,有效市场是指能够有效利用金融信息并在证券价格形成中充分而准确的反映全部相关信息的资本市场。Fama将有效市场分为三种水平,即弱型有效市场、半强型有效市场和强型有效市场。
首先,在弱有效市场上,大多数不明真相、信息缺乏的投资者往往容易产生盲目从众和极端投机行为,从而破坏市场的均衡,金融泡沫开始形成并迅速膨胀,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增加,等到泡沫破灭时,引发金融危机。
其次,在半强有效市场上,仍然无法克服其自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缺陷,也无法解决广泛存在的内幕消息问题。因此,在这类市场上仍可能会产生大量泡沫,但同弱有效市场相比,半强有效市场上的泡沫膨胀的程度可能要小。
最后,强有效市场是一种理想型的市场,在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上还无法完全杜绝依靠内幕消息牟取暴利的投资者。
3、汇率的波动性增加金融市场脆弱性。汇率的过度波动是指市场汇率的波动幅度超出了真实经济因素所能够解释的范围。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经常会出现汇率的过度波动和错位,汇率的易变性是浮动汇率下汇率运动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浮动汇率下,汇率体系的稳定性被进一步的弱化。Dornbush在汇率超调理论中指出,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剧烈波动和错位的主要原因在于面对某种初始的外部冲击。他指出,市场预期会引起汇率的大幅波动。在金融市场中,预期是投机资本运动的心理基础,投机是在预期指导下的现实行为。对将来预期的微小变化,都会通过折现累加,导致汇率的大幅度变化。
在固定汇率制下,也存在汇率过度波动的问题。Chang和Velasco指出,产生流动性危机的宏观经济效应取决于汇率制度。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市场参与者对该货币当前汇率的稳定性失去信心时,他们就会抛售该国货币,使政府难以维持固定汇率水平,随之发生货币危机。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的巨额投机资金,常常使得货币当局维持汇率的努力显得很微弱,而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在面对某种货币汇率的强大调整压力时,其理性的行为方式常常是从众心理,这大大增加了汇市的振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