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混业经营与金融脆弱性。金融自由化的另一个主要措施是放松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使得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日益融合的情况下,为竞争证券发行的承销权,双方通过各自的信贷、投资等部门向产业资本渗透,资本的高度集中会形成某些垄断因素,人为因素增加,金融业的波动性加大,同时也极易造成泡沫化。在资本市场欠发达国家,银行资金雄厚,但过度介入证券市场,将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促成“泡沫”形成。
银行间并购也是银行业扩大业务范围的一种方式。一般认为,银行并购可以扩大规模,占领市场,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互补优势,实现协同效益。但银行并购也存在着风险,一旦投资失败,即使是资本实力雄厚的大银行也难逃厄运。银行规模过大,也会失去一定的灵活性,其脆弱性也不断增加。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市场的国界正在逐渐消除,但任何一家银行都无法垄断全球金融,因此当今全球银行并购潮将会增加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3、金融创新和金融脆弱性。近几十年来,金融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金融业的面貌。但随着新市场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发,许多传统风险和新增加的风险往往被各种现象所掩盖,给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Carter指出,金融创新实际上是掩盖了日益增长的金融脆弱,是一种金融上的围堵政策,最终激励了基于难以实现的未来收入流和资产价格预期之上的投机性融资。因此,金融创新在整体上有增加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倾向。对此,Minsky认为,不需分析金融资料本身,仅仅从金融层次的增多以及新金融工具的不断发明,就足以证明金融体系脆弱性在增加。Greenspan指出,金融衍生品具有极大的渗透性,其风险更具有系统性。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品本质上就是跨国界的,系统性风险将更多地呈现出全球化特征。由此可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打破了银行业与金融市场之间、衍生产品同原生产品之间以及各国金融体系之间的传统界限,从而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传播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断增加。由于金融创新大大丰富了银行资产的可选择性,商业银行不再轻易向中央银行借款,因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在下降。
4、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脆弱性。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资本项目开放加速,资本自由流动逐渐成为一种观念,许多人认为资本在所有国家之间的自由流动,与商品和服务的自由贸易一样,可以互利互惠。但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上又开始重新重视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和脆弱性。Kaminsky和 Reinhart认为在多数情况下,金融自由化伴随着对资本管制的解除,当本国银行从国际资金市场上借入外币资金,并将它贷给本国借款者,就承担了外汇风险。Stanley指出对资本流动可能产生的危机估计不足的现实表明,资本流动可能会不断的引发金融危机。
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更新、金融资产的迅速膨胀,国际资本私人化以及大量的资金在境外流通,国际资本日益显示出游资的特征并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现代通讯和电子技术条件下,资金的转移非常迅速,它能随时对任何瞬间出现的暴利空间或机会发出快速攻击,造成金融市场的巨大动荡。游资常用的投机做法是运用杠杆原理,以较少的保证金买卖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于其保证金金额的金融商品,很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吹起经济泡沫,引发市场的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