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产生根源
形成金融脆弱性的原因有很多,经济学家主要从信息不对称、资产价格波动及金融自由化等几方面剖析了形成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与金融脆弱性
随着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对金融市场的微观行为基础有了深刻的理解,对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Mishkin认为,正是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存款者的“囚徒困境”可能引起的存款市场上的银行挤兑,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Mishkin还直接将银行危机与道德风险相联系,认为银行危机是因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对称信息问题而严重恶化。
1、借款人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Stiglitz和Weiss的研究表明,在信贷市场上,逆向选择和不当激励总是存在的。从历史经验来看,最容易诱使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的是那些在经济繁荣的环境下可能产生丰厚收益,但一旦经济形势逆转便会出现严重问题的投资项目,而这些项目很难用通常的统计方法来做出准确预测。Mishkin用债务合约的道德风险解释了这一现象。他认为,约束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合约即债务合约,它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利息的合约,当企业有较多的利润时,贷款者收到契约性偿付款而不需知道公司的利润。只有当企业不能偿还债务时,才需要合约贷款者来审查企业的盈利状况,而此时已对银行资产质量构成了威胁。虽然贷款人可以通过限制性契约等手段来约束借款者,但并不能预防所有的风险活动,借款者总能找到使限制性契约无法生效的漏洞。
2、存款人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由于存款者对银行资产质量信息缺乏充分了解,存款者无法辨别他们的存款银行究竟是否功能健全。在存款基础稳定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可以保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提款,但是一旦发生任何意外事件,由于金融机构要根据“顺序服务原则”行事,存款者便有强烈的冲动首先要去银行加入挤兑的行列。如果在他们提款时,金融机构资金耗尽,无力支付,他们便不能及时收回全部存款。由此,存款人个体行为理性的结果是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这正是博弈论的经典例证“囚徒困境”所说明的结论。这意味着在市场信心崩溃面前,金融机构是非常脆弱的。Diamond和Dybvig提出的银行挤兑模型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二)资产价格的波动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Knight在其著名的中论述了不确定的思想,从而把不确定性因素引入到经济分析中。Keynes吸收并发展了Knight的思想,认为大多数经济决策都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的。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首先来自于金融资产未来收入流量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来自于生产性投资自身的风险。Keynes在"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中分析,投资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市场前景的心理预期,而这一预期又是以投资者对于未来模糊的、不确定的、缺乏可靠基础的偏差而发生剧烈的市场波动。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往往是从价格波动的角度来研究的。金融资产价格的不正常波动或过度波动,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极其容易爆发危机。Jorion和Khoury也认为金融市场上的脆弱性主要是来自于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及波动性的联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