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与海天的渠道策略密切相关。海天味业的销售主要阵地在线下,但其渠道占比中超过60%的餐饮渠道运营近年来受到影响,有经销商曾在公司渠道调研时反馈称,餐饮端出货目前还只恢复到疫情前的70%左右。同时,社区团购的引流和渠道竞争加强,也都给海天味业的业绩带来了压力。在2022年上半年,海天味业的线上渠道收入占比提升到了4.23%,但对业绩的贡献仍然有限。
在资本市场上,“酱茅”也“走下神坛”了。公司在2021年初股价达到148.21元/股的高点,市值达到6966.3亿元的峰值后,其股价就开始一路下行。截至目前,其股价及市值均下滑近50%。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海天味业估值回归也是正常情况。
香颂资本董事长沈萌曾指出,海天味业靠“一瓶酱油”就把市值做到近7000亿元,本来就是虚高,后续的下跌才属于正常的价值回归现象。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坦言,“目前的海天味业正在进入一个平缓期。”
酱油下半场,靠什么称“茅”?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5年为中国酱油市场的黄金十年,在2016年后,由于供给侧改革、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消费需求变化等因素,酱油产量逐渐下滑,从2015年的1011.9万吨,下降至2021年的788.15万吨。同时,国内人均酱油需求量从2015年的7.28千克降至2020年的4.86千克。
酱油“不香了”。这一情况也反馈在了海天味业的销售数据上。2018年至2020年,公司酱油收入增速从15.85%降至12.17%;同期,酱油销量增速从14.78%降至12.99%,2021年销量增速再降至8.44%。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海天味业盈利增速不断放缓,中低端酱油市场的发展已逐渐接近了天花板。但这同时也推动了酱油行业的竞争,向着产品高端化、布局新品类的方向转变。
随着餐饮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优先考虑食品的健康指标,并且更愿意为绿色、健康和原生态的产品支付溢价。2008年,首推“零添加酱油”的千禾味业就借此打进了强者占据的酱油市场,海天味业和李锦记等老牌企业也开始随之进行相应的产品布局。
![](http://imgq8.q578.com/ef/1011/b18bec2037d5ea7f.jpg)
(图/视觉中国)
数据显示,2021年,海天味业的研发费用为7.72亿元,同比增长8.45%;在新产品研发上还预告称,其“好吃不贵的0系列产品”将重磅上市。今年上半年,公司对研发的投入进一步加大,花费达到3.90亿元,同比增长15.66%。
去年10月,公司还因各原材物料、运输、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而官宣提价,对酱油、蚝油、酱料等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主要产品价格调整的幅度在3%至7%区间。
近年来,海天味业也通过频繁“跨界”来提振业绩和寻求新的突破点。公司不断向米面粮油、火锅底料、醋酒饮料等赛道拓宽,目前推出的就有“油司令”食用油、“地理印记”系列大米、“火锅@ME”火锅底料、“爱果者”苹果醋饮料和“喜悦满满”胡萝卜发酵果蔬汁等产品。
“和众多消费企业一样,要突破发展瓶颈,海天就要继续在多品牌、多场景、多品类、多渠道、多人群布局方面发力。并且海天的渠道布局一定是全渠道模式,从商超到小店,再到新零售和社区电商等,它都需要去涵盖,不然就会落后。”朱丹蓬曾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在财报中,海天味业表示,将充分利用好积累的规模优势、品类优势、渠道优势,加快推动市场转型发展和机会抢夺。产品上,进一步拉大酱油、蚝油、酱料三大核心品类的领先优势,加快醋、料酒品类的非常规发展;渠道上,加快在新零售、大客户等渠道取得实质突破,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品类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打开市场的增量空间。另外,将加快基地建设和产能释放,带动多产品、中央厨房、健康产业、出口业务等新业务取得非常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