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于《人民政协报》(2022年10月11日 第 5 版)记者:崔吕萍
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即将发布,当此时刻,人们试图以各种分析方式找到宏观经济运行对接微观投资理财操作的“密钥”。围绕百姓关注的抗通胀、汇率利率以及投资理财话题,人民政协报记者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进行了采访。
我国不存在长期通胀基础
记者:当前全球多国通胀居高不下,对此您如何看待?这是否会推高我国今年CPI的涨幅?
盛松成: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地缘冲突的影响下,全球供给恢复缓慢,通胀高企。美联储持续大幅度加息虽然对抑制通胀有效,但是效果不及预期。8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经季调后环比上涨0.1%,预期值为下降0.1%;同比上涨8.3%,高于预期值8.0%。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或持续至明年年底。
今年8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5%,1-8月累计同比上涨1.9%,远低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和多数新兴市场国家水平。尽管未来几个月通胀水平仍可能上升,但今年全年3%左右的CPI预期调控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一方面,我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没有搞“大水漫灌”;另一方面,内需不足制约着我国通胀上行。
我国对通胀的重视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因为物价与民生息息相关。为应对疫情冲击,我国施行“六稳”“六保”,尤其是“保市场主体”,从供给端为经济注入内生动力,国内供应链总体保持平稳运转。当前我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企稳回落,整体物价水平可控,长期通胀基础并不存在。
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
记者:近期美元持续走强,人民币汇率承压,您认为我们应如何看待和应对当前的汇率形势?
盛松成:伴随美国加息周期,中美利差持续深度倒挂,美元指数走强。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贬值超过10%,短期内仍然承压。央行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并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零上调至20%,这些都有助于放缓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速度。预计年底前,人民币汇率仍会在7.0~7.3之间徘徊。
但是,相较于世界其他主要货币,人民币表现相对良好。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2021年末基本持平。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幅度远小于欧元、英镑、日元等货币,本轮贬值造成的市场冲击相对有限。
中长期看,人民币持续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目前,我国央行也仍有较多政策工具可以用来引导人民币预期,必要时可重启逆周期因子,或在离岸市场增加央票发行规模,收紧人民币流动性。尽管中美利差倒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本外流,但如果我国经济能够快速企稳回升,美国货币政策转向的溢出效应将会大大减少。因此,改善经济预期至关重要。
记者:您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是否将掣肘国内货币政策?利率下行是否会继续?
盛松成:诚然,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也会有一定影响,但中美经济周期并不同步,我国仍坚持“以我为主”的独立的货币政策,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今年8月15日,我国政策利率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和7天公开市场操作利率(OMO)中标利率分别为2.75%和2.0%,均下降10个基点。随着政策利率下调,市场利率同样低位运行。当前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维持在2%左右,低于1年期MLF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已底部趋稳,继续下行空间不大。8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随之下降。其中,1年期LPR为3.65%,下调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3%,下调15个基点。LPR的非对称下降有助于舒缓房地产业的困难,减轻居民还贷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