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母婴护理,在月子中心消费在3万~10万元/月,请月嫂到家服务也需要1万~3万元/月。”朱志强表示,深圳长期护理保险也很快出台,而深圳对失能人员的长期护理需求在20万人左右。
朱志强表示,传统家政提供做卫生、整理家务、做饭等服务不需要高学历,但是母婴、养老、医护等新型需求急需专业人士——母婴护理专业进高端月子中心、养老护理进高端养老机构、医疗护理进医院或护工站——目前市场这四个方面都存在人才缺口。其中养老护理和医疗护理最缺,主要是长护险需要持证上岗的人员,现在才开始制定标准培训考证,在全市铺开需要时间。
从人口和家庭因素来看,家政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据测算,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
9月20日国家卫健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相继达到峰值。随着老年人口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应对任务很重。
发布会还透露,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36万个,床位812.6万张,床位数是2012年底的近2倍。
与此同时,国内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及消费观念升级,在“二孩、三孩政策”实施后,为家政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据统计,2010年大约有1688万户家庭对家政服务有较大需求,2016年增加为3418万户,到2020年约有4980万户。
如何填补缺口
此前,人社部发布的季度短缺职业排行榜中,家政服务员多次出现在榜单前十位,人才需求量较大。
互联网教育专家、素履咨询创始人郁苗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些难题的解决除了有赖于增加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管理标准有更为详尽和全面的升级,也需要逐渐引入素质更优秀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
“目前大学教育和工作岗位需求实际上有些脱轨。”某高职家政学专业教师陈立认为,一方面是家政企业“招才难”,另一方面高校家政专业“招生难”,但同时有些学校家政毕业生还存在“就业难”问题。
如何打通这层层壁垒?陈立表示,一是高校应积极对接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市场,了解家政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行状况、所需的专业技能等;二是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立专门特色课程,以高端管家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三是做好宣传引导,减轻学生对家政专业偏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王鹏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要解决家政人才缺口问题,一是从教育端,要出台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如通过学徒制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二是从行业宣传角度来看,对人才的培养时段还需前移,甚至到中学阶段就应做好宣传,让青年人正视家政行业;三是家政行业还需出台相关标准体系,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需通过行业标准来实现发展。
同时,对于家政企业,郁苗建议,家政企业需要把自己的业务做精、做深:平台型企业做好考核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和透明度,让从业者清晰把握消费客户的明确,并且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与路径,让消费用户(服务采购使用方)对从业人士有更清晰和全面的了解,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反馈渠道;专业型企业要对市场需求有清晰深刻的认识,根据自己企业资源能力和发展目标做好定位和配置,依据市场需求不断升级迭代自己的企业服务能力,为整个行业培养出从业技能、从业素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从业人士,或为这个行业提供符合相关企业需求的优质产品。
(应受访者要求,花姐、蓝妮、陈立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