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欧洲的寒气开始袭来。根据许多外国媒体的预估,今年欧洲的冬天可能会成为20年来的最冷冬季。面对天然气、电力的能源账单上的高昂数字,一个可预见的结果是,想要同往年一样舒服地打开暖气,就必将度过一个“钱包出血”的冬天。
有人抢购商品,有人深夜赶工,这个最贵的冬天,对于中国的商家们来说,也是忙碌又充满商机的日子。
文 | 高越
编辑 | 周维
运营 | 栗子
不断追加的订单
晚上11点,汕头的一家工厂灯火通明,三四十个工人组成了多条生产线,正在加班赶工。他们要在15天的时间内,赶制出1000件毛衣。
从9月中旬开始,老板卢树欢收到了多个来自欧洲客户追加的订单,“每个款式原本500件,现在追加到2000件、3000件,甚至是5000件”。
他做毛衣外贸业务已经二十多年。往年,一般是4月打样、下订单,再花费40到60天进行生产和运输,从6月到9月都是销售旺季,卖得好的款式才会追加订单,到了10月之后,外贸订单就渐渐少了。
疫情之后,订单量缩减了很多,去年更是最糟糕的一年,“比之前少了60%-70%”。但今年有点不太一样,直到10月中旬,都还有加购订单,卢树欢意识到,“这是个不错的信号,今年的毛衣应该会卖得好”。
“忙到没时间回消息”也成为了罗涵这段时间的常态,她的毛衣公司在东莞,最近,新订单源源不断地涌进来,她每晚都要在厂子里一直忙到凌晨。
1800多公里之外,山东烟台的一个县城里,有一家占地1万亩的工厂,80多个工人操作的机器正在不停运转。运往欧洲的外销订单,大多数已经在9月末生产完毕,只剩下些零散的还在赶工。那些检验、包装好的一袋袋毛衣,已经被装上大货车,先花一个多小时开到青岛港,再走海运,等15天到30天,就可以抵达欧洲各个港口。
老板宋志鸿说,今年的订单量大约有100万件,疫情之前,每年都能达到150万到200万件,现在,许多客户受到影响,他接单时也保守了许多,如果有发不出去的风险,宁可不操作。与前两年的惨淡情况相比,今年已经好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