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场能源危机引发的御寒热度能持续多久,仍是未知数。

德国内卡尔韦斯特海姆,两座核电站延迟退役,以备今冬缺电。图 / 视觉中国
万里之外的中国,守在工厂里的卢树欢,并没有十分乐观。他做毛衣生意二十多年,消费群体一直面向18-35岁的年轻人,出厂价格保持在8-20美元左右。对于今年一下子增加的追单,他觉得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外贸量大、周期长,内销小单多、要得急,这是内外业务一直以来不同的特点。但现在,即使这个月追加的新订单不断,他也不敢备太多的货,担心接下来卖不出去,明年备货时,更不敢按照今年的情况贸然加量。毛衣是快消品,每年都要设计新款式,一旦毛衣卖不出去,损失全都是自己的。
他有着很多担心——因为疫情,毛线、纱线的原材料会不会断?代加工的厂子能不能准时完工?一旦货不足,找哪个同行才能补上?货柜费也已经越来越贵,以前一个柜子3000美元,但现在涨到了七八千美元,这些都是卢树欢要考虑的成本。“比起追加的订单,我更关心下一季的毛衣要怎么设计和开发。”
董柒柒同样清楚,今年,她很幸运地抓住了机会,但这就是“一锤子的买卖,之后可能就没有了”。明年,她还是打算专注于汽摩配的老本行,只留一点小业务,组货加热背心和发热袜,卖给喜欢滑雪的欧洲客户。
欧洲人大肆抢购御寒装备,让国内不少人对这个冬天也增添了几丝忧虑。
10月2日,气象台发布了下半年首个寒潮预警,多个省市出现了大幅降温。无论是从统计学角度上看,“炎夏之后,紧随冷冬”,还是气象学家口中的拉尼娜气候现象,似乎都预示着,今年,将会迎来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
寒冬,也意味着大家也要添置新的保暖装备,比如羽绒服。但近几年的冬天,羽绒服原材料的价格在不断上涨。含绒量为90%的白鸭绒的价格,在去年的涨幅达到了45%。
寒冷的天气,加上涨价的原材料,羽绒服将会越来越贵,变成了大家的共识。数据显示,2015年,羽绒服平均售价为432元,但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656元。
到了今年,有媒体报道,走进北京西单的一家羽绒服旗舰店,上下两层羽绒服基本都在千元以上,主推的新款,价格在4000-6000元左右。不只是一线品牌,二三线品牌同样跟上了涨价的节奏,太平鸟、雪中飞和美特斯邦威也全都突破了1000元大关。买件心仪的羽绒服,变成了需要“咬咬牙”,再“狠狠心”的事情。
羽绒服价格在悄悄攀升,冬装和毛衣也迎来了旺季。广东沿海的多个城市,聚集着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针织工厂,直到凌晨,工人还在继续装车。东莞的一家库房前,这一晚,4辆大货车同时装满了一包包新款毛衣,它们将被连夜运出,目的地是浙江、江苏和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