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4日)上午11点,住院32天的新冠肺炎108岁重症患者叶明从上海浦东医院出院,创下了中国重症新冠肺炎的最老纪录。
叶明出生于1914年12月29日,于20世纪3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他利用自己在上海三院手术室当麻醉师的身份,为抗日游击队筹集医疗器械和药品。抗美援朝期间,叶明加入了医疗队,奔赴前线。
右图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叶明。
今年4月12日,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和气短症状的叶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并被送往浦东医院。蒋清源副主任医师检查发现,老人神志不清,有脑梗塞和冠心病病史,长期卧床,身体虚弱。他立即向总部报告了这一情况。浦东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余中华组织心内科、老年病科、呼吸科、中医科的专家和护理团队成立了“老宝贝”守护队。在坚持“一人一方案”的基础上,他特别关注叶明,一天查房几次,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4月27日晚,叶明病情骤变,呼吸急促,意识不清,最低脉搏氧降至79%。值班医生敖荣光立即组织抢救,并按照危重患者常规诊疗,迅速启动专家会诊模式。结合胸部CT影像和基础疾病检查结果,专家组判断患者已进展为新冠肺炎重症,第二天将老人转入ICU。
“正常情况下血氧应该在95%以上。老人目前的状况适合气管插管改善呼吸衰竭症状。”ICU主任王淑云说,然而,考虑到患者已经108岁了,有创手术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他的女儿不赞成插管。经过中山医院专家钟鸣和国家督导组专家的病例讨论,一致决定不插管,给予经鼻大流量湿化氧疗。
根据王淑云的说法,并不是所有人的肺泡都被使用,靠近背部的一些肺泡没有被打开。新冠肺炎氏症的重症患者使用俯卧通气来利用这一原理,即打开背部附近的肺泡来替换被肺炎损坏的肺泡,从而改善呼吸功能并从患病的肺部排出液体。“常规俯卧通气一次至少需要12个小时。考虑到老人年龄大,心脏功能差,耐受力下降,我们密切关注他的生命体征,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他的睡姿。”
这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长曲如意曾经帮助过湖北。她说,“俯卧是对老年人的一种考验。时间长了,老人会烦躁,影响治疗效果。”叶明将近1.8米高。需要四个人一起行动来调整他的姿势。护理团队会不定期拍拍老人的后背做气道护理,预防压疮。“吸痰时会产生气雾。我们护士的第一要务不是自己的风险,而是和老人握手,微笑着鼓励他们。“耳朵响很难说话,所以大家都用肢体语言和温暖的眼神让老人放松。护理部副主任曲海红每天都关心和指导叶明的护理工作。
通过大流量吸氧、高位侧卧位通气、抗感染、抗病毒、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叶明各项指标逐日好转。
医务人员祝贺叶明的核酸转阴。
5月13日,叶明老人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医护人员高兴地冲到床边,祝贺他又赢了一场战斗。老人开心地笑了。14日,叶明连续两次采样时间超过24小时且检测结果为阴性,达到出院标准,顺利出院。
选稿:李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