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海16个区全部实现了社会出清。仁济医院管理团队在新中国方舱医院坚守了50多天,在上海与外省市医疗队并肩战斗了40多天。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医疗救治队伍仍在坚守。
从武汉的沈磊到上海国鑫的方斌医院,在坚持中有一次特殊的相遇。2020年,上海援鄂第一医疗队队长、现新中国曹芳医院总指挥、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俊华说,“大上海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果,是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
一面“旗”缘,终生战友
4月初,新中国曹芳医院仁济护理部管理组成员董晓楠在W1舱进行日常检查时,看到了一面特殊的旗帜——武汉雷神山医院援沪医疗队旗帜。这面旗勾起了董小楠的回忆。
董晓楠是仁济医院的一名护士。2020年2月19日作为上海市第八批医疗队成员到雷神山医院感染二科ICU。现在他是国鑫博芳草医院护理部管理团队的一员。出于好奇,董晓楠向湖北医疗队询问国旗的来历。
原来湖北医疗队里有中南医院的医生护士,雷神山医院是以中南医院为基地的。方是中南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她是雷神山医院护理管理团队的成员,负责与湖北省医疗队的对接和协调。现在,作为一线护士长的她,加入了上海的医疗队,来到了新中国的方舱医院。
当年1555人帮扶雷神山,方发现新中国曹芳医院仁济医院管理团队里有四个“老同志”。角色互换,一面“旗”缘,终生战友。
用经验和团队回馈上海
方在3月初关注了上海的疫情,刷到了“老战友”、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仁济医院护理部主任秦晖的朋友圈,看到了上海摇曳的马路空。作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医疗队的一员,方百感交集。
“我和我的孩子去过上海旅游,我看到了繁忙的南浦大桥,以及小巷里的闹市气氛。这次看到南浦大桥没有车,外滩空也没有人,就像在武汉一样。”方洪雁说,“当时车上的医疗队员都很沉默,没有人说话,没有人拍照,心情很沉重。我们知道疫情初期是最黑暗的时刻,上海医疗队坚守在我们身边很不容易。这次我们湖北医疗队是带着经验、物资、救护车、训练有素的队伍回馈上海的,都是自愿报名的,目标只有一个:打赢上海的防疫堵防战。”
到新中国曹芳医院的第一天,方一天进三次舱。“没见过这么大的避难所!我们医院接手了武汉最大的收容所,床位1500张。郭波有一万四千个床位!”
在雷神山医院,危重病人数量不多,但病情严重,所以配备了两个ICU。然而,新国博曹芳医院主要治疗轻度和无症状感染,单个舱室有1400多张床位,10个舱室有14000多张床位。运营和管理方面的挑战截然不同。4月21日,新中博曹芳两家定点医院紧急开业。其中一个在W1舱,由湖北上海医疗队负责。共有960张床位,其中80张为重点观察床位。最老的病人是103岁。
“疫情结束,请仁济同志来武大看樱花!”
新博曹芳医院运营初期,为保证外省市医疗队在沪快速稳定运行,仁济医院管理团队通过网格化管理,与外省市医疗队做好衔接。“其他省市援助上海的医疗队有需要,要保证第一时间能找到人!我们5个护理部成员分别连在两个舱室,24小时在线,每天向医疗队征求意见和建议,形成工作日志。”仁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陈敏说。
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多人,怎么管理?起初,方担心病人有需要,不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是通过总部制定的流程,共享各省市的经验和制度,一个个解决问题。“避难所里的每个人都是军人,不仅仅是医护人员。可以看出,医护、警察、志愿者和患者都非常团结友好。”方组织大家把雷神山医院的横幅贴在病房的文化墙上,把雷神山的标签贴在防护服上。“雷神山几乎家喻户晓。患者看到了,就觉得看到了希望。这是一支赢得战斗并照顾他们的球队。我们看了都觉得亲切,提高了士气。”董晓楠笑着说道。
“从4月7日开始,我们队员在新郭波的方舱工作后,每到生日都会收到仁济医院管理团队为我们准备的蛋糕。队员们很兴奋,拍照发朋友圈。一块蛋糕平时可能不算什么,但这个时候,这颗心比什么都值钱。”方说,等疫情结束,我们一定请的同志们来武大看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