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核酸检测志愿者和流量调节员之后,北京市房山区陈宫街道花都苑社区青年俱乐部社工张宇“解锁”了自己的新身份——卖菜的。
面对北京市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社区青少年俱乐部的很多社工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变换身份,活跃在核酸采集、信息登记、秩序维护、资料调查、居家安保等防控一线。
张宇搭建的社区便民销售平台上线一周多,已有1100多名居民加入,共订购蔬菜4000多斤,糕点1300多块。有爱心的企业也根据订单需求努力备货。
“我们增加了一个居民买菜的渠道,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对接的窗口。”张宇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现,疫情期间,很多居民通过各种微信群接单买菜,导致很多人的微信中聚集了大量的群和接单信息。随着需求越来越大,一些居民会忘记自己在哪里登记过任何信息,商家每天处理大量的订购信息就更加困难。
他的线上平台将合作商家的商品信息上传到网页,社区居民通过微信网页订购所需商品。每晚21点下单后,他将汇总的下单信息发送给商家,商家将每家每户订购的商品进行分拣,第二天送到小区。
整理志愿者的蔬菜袋。
平台的上线,帮助居民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为商家解决了滞销问题。张宇坦言,搭建了线上销售平台,连接了居民和商家,实现了信任和支持的“双向之旅”。“希望疫情期间,我们的社区生活更加和谐,大家一起度过难关。”
朝阳区十八里店乡红山家园三号社区青年俱乐部的社工刘璇,考虑到分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变身“女骑士”,满社区跑。
红山家园临时封闭管控期间,三个小区之间的道路相互临时封闭。刘璇经常接到居民的电话,询问一家人被临时控制在不同的行政区,急救药品和物品无法互相送达的问题。
在向社区说明情况后,刘璇开始跨社区为居住在不同社区的特殊人群送货上门。有一次,家住洪山三小区的张大妈急着给家住洪山一小区的媳妇送孕晚期预防静脉曲张专用品。第一次送完货后,刘璇还传授了自己的生育经验和心得。“我住在楼上。如果有紧急情况,我联系不上社区工作人员,我随时可以上楼求助。”
刘璇(右)在社区服务站为居民排忧解难。
从居民的守护者到社区防疫工作的“多面手”,许多青交所的社工积极为疫情防控出谋划策。
一直坚守在社区防疫第一线的昌平区龙腾苑六区社区团委社工陈媛媛,利用过期的台历设计了“信息收集架”。在其他收藏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她自己设计,手工制作,测试校准。社区第四次核酸采集,所有通道都投入使用。5次总核酸采集期间,陈圆圆单日最高采集记录达到93管,共930人。
在收集陈圆圆的核酸检测信息。
门头沟绿岛家园社区青联社工唐雪也充分利用“两新”青年群体的联系优势,积极动员美团买菜的“小哥哥”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隔离居民的环境消毒和垃圾清运工作。
据了解,自4月25日以来,北京市十六区、经开区社区青交所已有500余名社工加入疫情防控,累计服务时间约6万小时。动员3000余名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底色,筑牢“青春防线”。
买菜“小哥”的美团和社工都参与了社区疫情防控。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