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一位刚从本科毕业、刚好没有跨专业、刚来广东、刚上研一还没上课的师弟Still。我很偶然地问他,“凭第一反应,你对社会工作这个行业或职业身份有没有一些理解可以分享的?”
“我感觉可能是我接触到的比较少,感觉社工专业性不怎么够,在目前的阶段不太行。但在做了一些事情上,我觉得还是挺有价值的。比如说在某个乡村,帮忙组织一些合作社,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等等。还有,确实他那个工资太低了,没有稳定的编制待遇。看晋升的话,在社工机构里面去上升到主任,当一个主管,只有做到总干事,我觉得那工资才过得去。我的本科同学毕业后也就一两个从事社工。就目前看那些社工的教科书和论文里面的一些社工理论,我都是非常认可的。如果是我要从事社工行业的话,只可能考虑一些团队各方面氛围比较好的社工机构。”
听到这里我有点恍惚,这跟我本科毕业那会儿的一些想法是相像的。在此之前,我听到过不算正面的讯息,历经过一点颇具挑战的实习场景。当时我没敢想过真正去投身于这份工作,因为我始终觉得在专业服务上少一点天分,没法有一席之地,也没有信心能够在这个行业坚持做下去。
悄悄算下,一晃眼,从本科读社会工作专业起,这是我与社会工作结缘的第八年,距离本科毕业已经四年了,原来硕士研究生毕业已经两年了。时间仍然继续在走,有关于社工这个身份和这个行业,我非局内人亦不算局外人。
对比从前,我似乎感觉到不少的物是人非?那感觉没变的是否只是稍纵即逝的停留?是时候跟这些毕业后没离开和离开过“社工”的老同学们聊聊天。
本科毕业后,Vanessa就回到了F市,四年间一直在社工服务机构工作。本科同班同学中唯一在F市做社工的她,告诉我“感觉在家里好了”。
Vanessa常常会不吝啬地在特定的日子或是出于偶然地随性在朋友圈分享她与家人的故事,都是感恩的色彩。家庭不只是她的港湾,仿佛生命中很多事情与家有深深的连接。
给过她美好童年回忆的家庭顶梁柱,在她还懵懵懂懂的年纪忽然间因为疾病去到一切会安好的所在,留下家中另外半边天接下使命含辛茹苦养育她。奶奶从前便教育她要“懂事”。耳濡目染之下,她开始想着如果她有能力,或许就能分担家里的压力。当不经意发现原来一直呵护她的半边天也到了被照顾的年纪了,她更坚定长大后的自己要开始承担更多“家”的责任。
她曾以为无法摆脱无助情绪就此沉溺,但好在有很多亲戚好友和社会力量纷纷施以援手,让她在有爱的环境下顺利成长成人。正是感激过往这般“你帮下我,我帮下你”守望相助的恩情,Vanessa读了社工专业,成了一名社工。
具备能力的她去帮助有困难的他们,算是圆满自己当初微时无助的小小心愿。特别是发现作为一线社工时,可以直观体会到服务对象的积极转变,她对社工也更有信心。
她也直言,“工资不多,但住在家里,生活费不多,还够用。”
本科毕业后的第四年,在G市工作的Tookie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公布了自己的婚讯,以幸福的姿态宣布成了家。
事业上,与同为本地居民的爱人成家后,她依旧没有离开工作四年的社工服务机构和驻点医院,职级依旧是医务社工项目的“主管”。不过进行了平级调岗,不再操心驻点医院的一线社工服务,专心完成机构刚拿下的公益创投项目,组织和管理好病友会服务。
她目前身为“主管”,税前工资略超五千,在G市这样的一线城市生活得还算潇洒自如。在她准备“笑筵歌席风光大嫁、一众好生羡慕”的场合前,曾有一次同学小聚,那时我才恍然得知平时貌似比较节俭的她不止一套房。我当时便调侃她,“原来工作赚的是‘零花钱’。或许你可以更潇洒地选择不工作。”她当即便回应,“女人还是要有自己的事业!”
也正是那回久违的小聚,我才得知Tookie的好姊妹Shirley在家人的支持下早在读书的时候即在G市购置房产。当下,Shirley也还在毕业时工作的社工服务机构,她作为“主管”级别的社工与Tookie的工资差异不大,但有偿还房贷的压力,不过好在父母家人皆在广州。
G市三姊妹之一的Nana,作为“G漂社工”,很不容易。在过去一年,她也没有离开毕业后一直供职的社工服务机构。不过,她的工作迎来突破,已经晋升到“主管”级别,承担社工服务站项目领域服务主任角色,还兼任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