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房和老式弄堂混杂的居民区,要有条不紊地进行上千人的核酸样本采集,与一个核酸志愿者团队作为核心主力的配合密切相关。在田萍街道西村居委会所辖的1200户、约2400人的居民区,徐汇区西村居委会主任卢梭于3月15日迅速组建了一支25人的志愿者队伍,历时两个多月完成了全部核酸采样协助服务工作。
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徐惠丽告诉记者:“我负责志愿者的具体工作。正是像吕霄这样把居民放在心上的好党员、好干部、好领导,使这支队伍在困难时期发挥了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为西村的防疫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也喜欢西村这支优秀的队伍。”
他们粘在一起。
这25位志愿者身份各异,有老师、学生、全职太太、企业员工、退休同志、干部……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20岁。虽然来自不同的行业,但他们有着相同的身份,那就是共产党员。疫情来袭,他们赶到居委会报名志愿者。
他们满腔热情,团结一致,展现了“守上海”的热情、诚意、行动和担当。
自抗击疫情以来,每一位志愿者始终处于待命状态,每次工作都是手机统一“接收”整个屏幕。不得已请假的志愿军,只会给陆主任发私信:“深怕影响战斗士气。今天我带私信请假。”然后附上一大段乔布斯的笔记,让陆主任转告其他临时接手乔布斯的志愿者。
保证速度,保证精度,保持温度。
核酸志愿者团队,以6名居委会干部为核心,坚持党建引领,保持党支部学习强化,分为街区引导组、采样扫码组、秩序维护组、应急保障组。
街区导调组实行动态“四个通知”。按照网格化筛查工作方案,每天接受检测的居民要规划好不同区域的时间路线,分时段分批开展采样,确保不漏一人。为了提高核酸检测的速度,还需要居民及时外出,快速返回。发送给居民的通知实行四级动态:初步通知、等待通知、行动通知和关闭通知。居委会领导干部王伟忠经常骑着小电驴到采样点问:“某某公寓居民吃完了吗?”“几位住院医生开始了吗?”如遇设备故障、恶劣天气或医生临时调整等情况。,这种“四个通知”的形式也可以对居民的排队情况做出即时的调整,因为减少在外面排队等候的时间就是尽量减少感染的风险。
抽样扫码群加“送货服务”。为居民取管道看似是一件特别小的事情,但这么多次,这么多人的检测,细致全面的服务,却是一件“大事”。每个扫码器都配有一名助理送货员。没有送货员的时候,急救志愿者就上去了。如果没有应急志愿者,扫码器会自己上去。“有些居民对走管道有顾虑,这很正常。既然穿上了‘大白小蓝’,那就多干点。”陆主任说。面对住户,扫码员可以记住住户的姓名和身份,并烂熟于心。医生面前的采样管给了居民安全感。
秩序维护组是采样的“龙头”,它的开启和关闭会影响采样速度。志愿者根据采样站的速度分流居民,顺利配合扫码组,做个手势,点点头,一个一个走,及时错开,避免穿越。在维持秩序的同时,除了提醒居民排队间距、采样间距外,还要核对当天的抗原、申请码、核酸码或身份证,引导其申请核酸码,引导老弱等需要帮助的居民优先采样,为外国友人提供英文交流。
应急支援队里都是些精致多才多艺的人。从帐篷沙袋到试管棉签,再到拆包编码试管编码,只要现场有人说一句“设备需要重启”“消毒湿巾没了”“试管不够了”之类的话,点长了志愿者马上保证到位。从每个帐篷的固定,到每个采样站的摆放和布置,再到现场整体人流和定期消毒,以及检测完成后的统计数据、转移样本、全场医疗垃圾的整理……都离不开他们的敬业。永远不要担心任何职位的短缺。“我来”是应急志愿者的共同口头禅,“我是党员我来”吹响了最响亮的号角。卢梭一到流动采样点,志愿者张芳就充当临时助手,帮着点长。只要有她在,每个志愿者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