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最怕三种“武器”:手术、放疗和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放疗就是人们常说的“照射”。这个“光”是不寻常的。它能杀死肿瘤细胞,保护正常组织。在55%可治愈的肿瘤中,22%是通过这种疗法实现的。但在生活中,很多肿瘤患者对放疗存在误解,甚至恐惧和害怕,不选择这种疗法。放疗走了多远?如何正确对待放疗?本文为您分析。
约60%至80%的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放疗
放疗就是肿瘤患者常说的“照射”。不要小看这一束“光”。是极具杀伤力的辐射,可以杀死癌细胞,使肿瘤缩小或消失来治疗肿瘤。这是一种有效的肿瘤局部治疗方法。一般放疗都是局部起作用。常规放疗一般需要一个多月。通过每周一到周五的持续放疗,积累可以杀死肿瘤的辐射“能量”,从而达到“消灭”肿瘤的目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2014年的统计,在55%可治愈的恶性肿瘤中,27%可以通过手术治愈,22%可以通过放疗治愈,6%可以通过化疗治愈。可见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约60%-80%的肿瘤患者在治疗的不同阶段需要放疗。
鼻咽癌、部分食管癌等肿瘤种类,通过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治愈或长期存活。早期鼻咽癌放疗后治愈率高达90%。
放疗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直接治愈一些对放疗极其敏感的肿瘤,还可以通过新的术前辅助放疗技术,为乳腺癌患者实现保乳,为肠癌患者缩小病灶,从而实现保肛的手术时机。
肿瘤精准治疗时代,传统疗法与前沿科技相结合的“放疗+免疫治疗”新策略,能有效激活远隔效应等独特效应,创造生命奇迹。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放射治疗一直朝着治疗更强、副作用更小的方向前进。
比如先进的“尖刀”技术,只需几次放疗就能摧毁更小的病灶;“All in One”一站式人工智能放疗技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放疗计划的精准制定。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放疗中心,每天有1500多名患者接受以“调强放疗”为代表的精准放疗,实现对肿瘤细胞“快速、准确、坚定”的精准打击。
千万不要因为副作用而放弃治疗
在临床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患者因为放疗的暂时副作用而放弃治疗,这在我们看来是一种遗憾。
光子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取决于目标肿瘤病灶的位置和对周围器官的辐射剂量。在放疗初期,患者不会出现放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但随着放疗的不断进行,癌细胞坏死的程度逐渐加重,对正常组织和细胞的损伤程度也会增加。此时会有相应的急性副作用,如放射性食管炎,患者吞咽时会感到食管疼痛。
这个时候不要害怕,及时和医生沟通,医生会第一时间对症治疗,缓解这些副作用。千万不要因为放疗的暂时副作用而放弃治疗。要知道,大部分正常组织在放疗后会逐渐从辐射损伤中恢复,而慢性副作用则会在治疗后数月甚至数年出现。
一般来说,副作用取决于放疗的部位、每次给予的剂量、总剂量、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以及其他并发的治疗。这些副作用的发生也是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
一般来说,在医生和患者的密切随访和治疗过程中,这种副作用是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和处理的。很多时候,治疗的曙光在于克服困难,在一点点坚持之后迎来新生。
在新冠肺炎,应严格评估癌症患者的放射治疗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在中国很多地方,当地疫情时有反复。肿瘤也是新冠肺炎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临床上,肿瘤患者放疗后能否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新冠肺炎患者放疗后能否确诊等问题备受关注。
首先,在疫苗接种方面,2022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预防接种技术指南(第1版)》提出“健康状况稳定、药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患者不认为是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的禁忌人群,建议接种”。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主治医师充分沟通评估,再决定是否适合接种疫苗。
其次,对于诊断为新冠肺炎阳性的肿瘤患者,由于肿瘤患者是一类由于免疫抑制而特别容易受到感染的患者,因此新冠肺炎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仔细评估每个病例是否继续放疗的针对性“风险-收益”。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必要权衡新冠肺炎的发病、重症和死亡风险与肿瘤治疗的预期益处。根据疫情情况和患者个体化情况,经过多学科讨论,可“一人一策”确定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