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多个城市开始降低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频率要求——以前的48小时检查调整为72小时检查。
6月26日,河南鹤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知称,根据统一安排,为有效发挥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预警作用,自6月27日零时起,将常态化核酸检测频率由原来的“每48小时一次”调整为“每72小时一次”。对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员,扫描“场所代码”,进行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识别。
商丘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最新通知,从6月27日零时起,主城区(三区)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员,扫描“场所代码”执行72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各县市要在6月底前将所有采样点部署到位,7月1日零时起,全面实施“72小时核酸+场所编码”全覆盖。
这意味着商丘核酸检测的“有效期”从之前的48小时变成了72小时。
据河南媒体《头条新闻》报道,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6月25日发布通知称,接到河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通知,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员,自6月27日零时起,扫描“场所代码”执行72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其余规定不变。
此前,郑州要求“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员”应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重点人群根据不同风险部位执行不同的核酸检测频率。
这源于河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更早的规定。据公开报道,5月21日,河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通知,明确河南省常态化核酸检测服务指导意见,要求河南省居民及其他人群原则上每48小时至少完成一次核酸采样(隔日采样)。郑州先行先试,5月底开始。要求其他省辖市在6月底前建立工作机制。
(本文来自论文。更多原创信息,请下载“The Paper”APP)
作者:钟煜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