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科学》八卦榜揭示,咬的越大,蚊子的毒性越大?水痘是孩子的“专利”?都是谣言。此外,在疫苗完成后,很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这是一个大误会!
在新冠肺炎疫情一次次被遏制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疫苗接种的重要性。然而,公众对疫苗知识的误解也导致了新冠肺炎疫苗谣言的不断翻新。这不,网络上开始传言新冠肺炎疫苗很快失效,效力变成“阴性”,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其实有一个很大的误解。最新一期《科学》八卦榜专门对此进行了反驳。除此之外,还有最近大家一直在关注的热门健康谣言。来看看真相吧!
每月一期的《科学》谣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和北京地区网站联合发布。
误区:水痘是一种只有孩子才会得的疾病。虽然水痘多发生在2-10岁的孩子身上,但并不是孩子的“专利”。成年人也会得水痘。如果不及时隔离,很容易让其他家属受害。我们常说的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首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病后可以终身免疫,再感染的几率很小,从而造成“成人不得水痘”的印象。
事实上,从来没有出过水痘,也没有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都是水痘的高度易感人群,成年人也不例外。另外,水痘治愈后,病毒并没有消失,而是潜伏在脊髓背根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功能减弱时,可能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次活动,沿外周神经向皮肤扩散,产生带状疱疹。患者的皮疹中含有高浓度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直接接触疱液可使从未感染过水痘的人发生水痘。成人水痘感染的症状往往比儿童严重,播散性结节性肺炎更常见。死亡率高达10%到40%,所以成年人也要注意预防水痘。
误区:疫苗效力变成“负面”会适得其反
最近,Truth.com的一些文章声称,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苗的有效性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变成了阴性,这意味着接种过疫苗的人更容易被感染。这里面有些误会。根据最初的研究,疫苗的有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但研究中的有效性下降是针对轻度病例的。除了轻症病例,疫苗在预防重症病例、降低住院和死亡风险方面仍然有很好的作用。
因此,当针对轻微疾病的保护效力下降时,说疫苗无效是有偏见的。
同时,疫苗效力为负并不意味着疫苗会起反作用(增加感染风险)。负数是数据统计过程中潜在的偏差因素造成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所谓“疫苗效力变负”是指没有证据表明疫苗能够有效降低症状性感染的风险,这与零效力的含义是一致的。疫苗的有效性是多方面的。即使抗感染的效力下降,新冠肺炎疫苗仍然在预防严重疾病方面提供了非常关键的效力。
误区:金针菇的刺鼻气味是甲醛。
真相是,我们每天买金针菇都可能遇到这种情况——打开袋子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商家用甲醛对其进行“漂白”,不仅损害肝肾,吃了还会致癌。其实我真的不这么认为。
当你打开金针菇包装袋时,你可能会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这并不是因为里面添加了甲醛,而是因为运输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导致金针菇从有氧呼吸转变为无氧呼吸,从而产生一些挥发性的醛类气体。
金针菇本来是黄色的,之所以“变白”,并不是用甲醛漂白的结果。现在市面上的金针菇大多是来自日本的新品种。研究人员在黄色金针菇中发现了基因突变的白色金针菇,然后保存起来进行栽培。这种金针菇不仅色泽好,而且生长速度快,均匀度高。我国《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不得使用甲醛作为食品加工助剂。
误区:蚊子包越大,毒性越大。
真相一场雨过后,又到了蚊子横行的时候了。有人认为被蚊子叮咬后肿胀的大小可以看出蚊子的毒性。蚊子越大,毒性越大。事实上,被蚊子叮咬后,包的大小与蚊子的“毒性”无关,而与个体的免疫系统机制密切相关。
人对蚊虫叮咬的反应过程就是过敏反应。人类的过敏分四种:I型过敏,也称即刻过敏,发生迅速,人体反应剧烈。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青霉素过敏、药疹、食物引起的过敏性胃肠炎、哮喘发作、过敏性休克等。ⅱ型过敏又称细胞毒性过敏,如血型不相容的输血反应;ⅲ型过敏又称免疫复合物过敏,如链球菌感染后的一些肾小球肾炎;ⅳ型过敏又称迟发性过敏。第一次接触不会产生反应,第二次接触抗原会产生反应。如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